自 2003 年 Belle 合作组观测到 X (3872) [ 1 ] 以来, 一系列类粲偶素态, 也称为 XYZ 态在实验上被发现 [ 2 ], 它们的奇异性质为我们理解量子色动力学 (QCD) 的非微扰性质提供了理想的平台 [ 3 – 6 ]。对于类粲偶素态的性质, 人们提出了一些奇异的解释, 如四夸克效应、分子效应、混合效应和运动学效应等, 但传统的粲偶素解释不能被抛弃 [ 3 – 9 ]。典型例子是光子-光子聚变过程中产生的 X (3915) 和 X (3930) [ 10 , 11 ],可分别指认为粲偶素 χ c 0 (2 P ) 和 χ c 2 (3 P ) 态 [ 12 ]。但对于大部分类粲偶素态,文献中既有奇异的解释,也有传统的粲偶素指认为态,其性质仍存在疑问。以 X (4140) 为例,它在 2009 年由 CDF 合作组首次观测到 [ 13 ],由于不同实验组对其宽度的测得差异很大 [ 20 – 22 ],一直被解释为传统的 c¯ c 态 [ 14 , 15 ] 和四夸克态 [ 16 – 19 ]。然而,无零同位旋的类粲偶态尤其有趣,因为它们是奇异态的明显候选者,引起了实验和理论的极大关注。2014 年,BESIII 合作组在 e + e − → ( D ∗ ¯ D ∗ ) ± π ∓ 过程的 π ∓ 反冲质谱中观察到了一个结构
中能重离子物理的主要目标是探索热而致密的强相互作用核物质的性质。将地面实验室的实验数据与理论计算进行比较是探索各种密度、温度和同位旋不对称条件下核物质基本性质的常用方法之一[1–4]。Boltzmann-Vlasov类(通常称为BUU类)和分子动力学类(通常称为QMD类)模型是模拟中能重离子碰撞(HIC)最流行的两种理论模型。介质中的核子-核子弹性截面(NNECS)是这两个模型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近几十年来得到了广泛的研究[5–8]。自由空间中的NNECSσfreeel可以通过实验直接测量,但介质中的NNECS(σin-medel)的信息通常受到理论假设的约束。这些理论计算包括但不限于采用Bonn势的Dirac-Brueckner方法[9,10],采用现实核子-核子势的Dirac-Brueckner-Hartree-Fock方法[11],相对论性Brueckner-Hartree-Fock模型[12,13],封闭时间路径格林函数方法[14]。明确表明σin-medel受到核介质的修正,但这种修正程度还远未得到彻底解决。在大多数用于模拟中能 HIC 的理论模型中,为了简单起见,通常使用 NNECS 的参数化介质内校正因子。一般来说,该校正因子 F = σ in-med el /σ free el 与密度和/或动量以及同位旋有关 [ 15 – 21 ]。许多模型模拟已经证明 HIC 中的各种现象对 σ in-med el 敏感,因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