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椋鸟的错:荷兰鸟类天生具有导航本能
20 世纪 40 年代和 50 年代,荷兰科学家 Albert Perdeck 绑架了 14,000 多只椋鸟,并引发了一场至今仍在生态学界激烈争论。鸟类是学会迁徙的,还是它们的行为是出于本能?一项发表在《生物学快报》上的新研究可能已经解决了这个问题。Perdeck 和他的团队捕获了椋鸟 […]
来源:宇宙杂志20 世纪 40 和 50 年代,荷兰科学家 Albert Perdeck 绑架了 14,000 多只椋鸟,并引发了一场至今仍在生态学界激烈争论。
椋鸟鸟类是学会迁徙的,还是它们的行为是出于本能?
一项发表在《生物学快报》上的新研究可能已经解决了这个问题。
发表 《生物学快报》,Perdeck 和他的团队在荷兰捕获了椋鸟,这些椋鸟在冬季向西南迁徙,飞往英国和法国。他们给它们戴上环以进行识别,然后将这些鸟运到瑞士和西班牙,在那里将它们分成不同的组释放。
Perdeck 想看看重新安置这些鸟是否会改变它们的最终目的地。
“成年椋鸟调整了迁徙方向,以到达正常的越冬区域,”这项新研究的主要作者、荷兰生态研究所的莫里森·波特 (Morrison Pot) 解释道,他重新审视了这场争论。
“幼年椋鸟继续向西南方向飞行——这是它们离开荷兰时会选择的方向——并到达了法国南部和西班牙的‘错误’目的地。”
那么,幼鸟生来就具有向西南飞行的内在动力吗?还是它们在模仿其他当地椋鸟?
“椋鸟是高度社会化的动物,根据一些专家的说法,重新安置的幼年椋鸟也可能加入了鸟群,”波特说。“如果真是这样,那么迁徙路线很大程度上是后天习得的,而不是遗传的。”
Pot 和同事前往档案馆检查当地瑞士和西班牙椋鸟的数据,当 Perdeck 发表他的研究结果时,这些数据是无法获得的。
研究人员发现,重新安置的椋鸟与瑞士和西班牙鸟类的迁徙路径不同。
这意味着幼年椋鸟并没有模仿其他鸟类,而是自愿向西南飞去。
“椋鸟独立旅行,去哪里的决定不会受到其他鸟类迁徙行为的影响,”Pot 说。
另一项最近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