竭尽全力测量染色体末端

一种基于测序的新方法揭示了染色体特异性端粒长度,挑战了先前的模型。

来源:The Scientist

端粒是在线性染色体末端发现的重复的DNA序列。1它们通过防止核解降解,染色体融合和不必要的重组来保护基因组,保持其稳定性并保护遗传信息。由于末端复制问题,每个细胞分裂后的端粒缩短,这是DNA聚合酶无法完全复制线性染色体的3端和端核酸酶5'链的外核酸酶降解的3';端粒长度是衰​​老和与年龄有关的病理状况的强大生物标志物。2

telomeres 1 2

卡罗尔·格雷德(Carol Greider),伊丽莎白·布莱克本(Elizabeth Blackburn)和杰克·索斯塔克(Jack Szostak)赢得了200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原因是发现端粒和端粒纤维化酶端粒酶如何保护染色体。3,4他们的研究动机的科学家研究了端粒酶,端粒化合物,端粒,年龄较高的人类和人类群体之间的关联。

Carol Greider 伊丽莎白·布莱克本 Jack Szostak 发现 端粒酶 3,4

端粒长度缩短和端粒酶

在正常的哺乳动物细胞中,每个细胞周期后丢失一个小的端粒DNA片段,逐渐侵蚀至临界长度。在这一点上,DNA修复系统将其识别为DNA损伤,并触发一种称为复制衰老的永久性细胞周期停滞形式,这可能导致称为细胞凋亡的细胞死亡。5此检查点对于防止细胞复制受损的DNA很重要。由于这种现象,科学家将端粒长度描述为一个生物钟,表明细胞和生物体的寿命。

DNA修复系统 5 端粒酶 6 telomeres 7

端粒长度测量

端粒长度测量值为诸如疾病易感性,细胞衰老和整体福祉等多种生物学过程提供了宝贵的见解。8观察到的端粒较短与癌症,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增加以及神经退行性疾病的风险增加的相关性强调了端粒长度的重要性。

8 9 10 Gre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