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上海纽约大学,上海浦东世纪大道 1555 号,邮编 200122,中国 2 尼日利亚联邦理工大学物理科学学院物理系,邮编 PMB 1526,邮编 Owerri 460001,尼日利亚 3 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物理系,邮编 53 Kabanbay Batyr Ave.,阿斯塔纳 0100006 4 麻省理工学院物理系,邮编 02139,美国 5 麦考瑞大学物理与天文系,邮编 2109,新南威尔士州,悉尼 6 国家信息与通信技术研究所,邮编 184-8795,日本 7 印度钦奈麦拉波罗摩克里希纳教会维韦卡南达学院物理系,邮编 600004 8 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物理与天文系赫恩理论物理研究所,路易斯安那州巴吞鲁日70803,美国 9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科院-阿里巴巴量子计算实验室,上海 201315,中国 10 上海纽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物理研究所,上海市中山北路 3663 号,200062,中国 11 日本东京都小金井市贯井北町 4-2-1 信息通信技术研究所,184-8795,日本 12 华东师范大学物理与材料科学学院,精密光谱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 200062,中国 13 日本东京都千代田区一桥 2-1-2 信息学研究所,101-8430,日本 14 纽约大学物理系,纽约州纽约市 10003,美国(日期:2019 年 11 月 6 日)
欢迎参加 IEEE-ROBIO 2021,又称 2021 年 IEEE 机器人与仿生学国际会议。IEEE-ROBIO 2021 将于 2021 年 12 月 27 日至 31 日在中国三亚海南福朋喜来登酒店举行。三亚市以其原始的历史村落和现代豪华度假酒店而闻名,一直是中国和世界各地最受欢迎的旅游目的地之一。冬季温暖的天气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游客。IEEE-ROBIO 是一个成熟而充满活力的国际会议,自 2004 年以来每年举办一次,并在机器人和仿生学领域获得了越来越高的国际知名度。由于 COVID-19 疫情,IEEE-ROBIO 2020 和 2021 将合并,并作为混合会议联合举行。 IEEE-ROBIO 2021 的主题是“机器人和仿生学应对社会重大挑战”,反映了人们对机器人和仿生学的开发和应用兴趣和研究投入的快速增长,以满足尚未满足的需求,以及它们对人类福祉和社会的潜在影响。我们很高兴为您带来 2021 年会议,这是一个来自不同国家的研究人员交流广泛科学主题的平台。IEEE-ROBIO 2021 共收到来自 12 个国家和地区的 398 篇论文提交。经过仔细的审查过程,332 篇(83%)的论文被技术项目接受。在提交的论文中,排名前五的主题是机器人控制、仿生机器人、软材料机器人、操控和机器人学习。提交论文最多的国家和地区(按降序排列)是中国、日本、德国、香港、英国和美国。 IEEE ROBIO 2021 为期五天的会议计划包括 3 场全体会议和 5 场主题演讲,由机器人和仿生学领域的顶尖研究人员发表。IEEE-ROBIO 2021 的录用论文分为 46 个口头会议和 3 个海报会议。IEEE-ROBIO 2021 是许多组织和个人共同努力的结果。没有他们的支持、奉献和贡献,IEEE-ROBIO 2021 就不可能实现。首先,我们衷心感谢我们的赞助商,IEEE 机器人与自动化协会、深圳机器人研究院、千叶工业大学、南开大学、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德克萨斯州立大学、东北大学和 NOKOV 有限公司。其次,我们要感谢 IEEE-ROIBO 2021 组委会成员在各自的角色和职责范围内所做的不懈努力和工作。第三,我们要感谢 IEEE-ROBIO 2021 技术计划委员会成员的辛勤工作,这对于确保公平、仔细的审查过程以及鼓舞人心的技术计划至关重要。最后但同样重要的是,我们要感谢所有提交论文的作者,以及前往会议上展示其作品的演讲者,这次会议的成功离不开他们的帮助。IEEE-ROBIO 2021 无疑是您享受和庆祝的会议。
刘志平(2023/02-2023/05,现为南京大学博士生)、陈逸飞(2023/01-2023/04,剑桥大学研究生)、张蕾(2021/12-2023/04,现为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分校博士生)、刘霞(2021/08-2023/04,中科院博士生)、张浩凯(2021/10-2023/04,清华大学博士生)、朱成宏(2021/12-2023/04,现为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分校博士生)、荆明睿(2022/05-2023/04,现为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分校博士生)、余湛(2021/11-2023/05,现为新加坡国立大学博士生)、宋志新(2020/04-2021/07,现于佐治亚理工学院攻读博士学位)、赵选强(202008-202208,现于香港大学攻读博士学位)、赵本池(2020/10-2022/03,现于大阪大学攻读博士学位)、陈然柳(2020/08-2021/08,现于哥本哈根大学攻读博士学位)、蒋佳庆(2020/07-2021/04,现于加州理工学院攻读博士学位)、曹晨峰(2020/07-2020/10,现于香港科技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余思卓(2021/01-2021/10,现于巴黎-萨克雷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夏子涵(2021/04-2022/03,现于南加州大学学生)、王庆河(2020/09-2021/09,现于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学生)、王子河(2020/07-2021/07,现百度软件工程师)、莫印(2021/09-2021/12,百度→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李罗珍(2022/08-2022/11,现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研究生)、朱成凯(2021/08-2023/04,现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博士生)、耿刘(2021/08-2023/04,现为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博士生)、姚宏顺(2021/08-2023/04,研究生)、王振铎(2022/07-2022/09)、施凯彦(2021/04-2021/07)、叶瑞林(2021/09-) 2022/01), 黄嘉欣(2021/09-2022/01)、王家辉(2021/06-2021/08)、宋艺轩(2021/06-2021/08)、李茂然(2021/02-2021/07)、刘迎建(2021/01-2021/07)、严子贤(2020/09-2021/09)、席韩哲(2021/05-2021/09)、陈一方(2020/03-2020/06)、孟泽林(2020/04-202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