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韩国探路者月球轨道器 (KPLO,也称为 Danuri) 是韩国首个月球探测任务,于 2022 年 8 月发射,通过弹道月球转移至极地低月球轨道。其目标包括确定未来月球任务的潜在着陆点。 • 美国宇航局/欧空局/加拿大航天局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于 2021 年 12 月 25 日发射,于 2022 年 1 月 24 日成功进入围绕地球-太阳 L2 拉格朗日点的光环轨道。 • 2022 年 9 月 29 日,美国宇航局的朱诺号航天器自 22 年前伽利略号逝世以来最近一次飞越木卫二。这次飞越缩短了航天器的轨道周期,并提供了月球表面的详细照片,为即将于 2024 年发射的欧罗巴快船任务做准备。 • 欧空局和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的贝皮科伦坡号航天器正在顺利前往水星的途中,已经进行了第二次
ASTROBIO-CUBESAT:一个高度集成的实验室,用于测试空间免疫测定技术来检测生物分子。 JR Brucato 1、A.Nascetti 2、L.Iannascoli 2、A.Meneghin 1、D.Paglialunga 1、G.Poggiali 1、S.Pirrotta 3、C.Pacelli 3、G.Impresario 3、S.Carletta 2、L.Schirone 2、L.Anfossi 4、M.Mirasoli 5、D.Calabria 5、L Popova 6、A.Donati 6、A.Bardi 6、M.Balsamo 6; 1 INAF-Arcetri 天体物理天文台,largo E. Fermi n.5,50125 佛罗伦萨,意大利 (john.brucato@inaf.it),2 意大利罗马 Sapienza 大学航空航天工程学院,3 ASI - 意大利航天局,意大利罗马,4 意大利都灵大学化学系,意大利都灵 5 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G. Ciamician”化学系,意大利博洛尼亚 6 Kayser Italia Srl,意大利里窝那
vii Martin, W., & Russell, MJ (2007). 论碱性热液喷口的生物化学起源。《皇家学会哲学学报 B:生物科学》,362(1486),1887-1926。viii Rampelotto, PH (2013). 极端微生物与极端环境。《生命》,3(3),482-485。
地球上的地下环境可以作为研究其他星球上微生物的模拟,这已成为一个活跃的研究领域。虽然光合蓝藻在极低光照环境中茁壮成长听起来可能有些矛盾,但它们却是地球洞穴中的常见居民。在整个门类中,这些蓝藻都发展出了独特的适应能力,不仅可用于生物技术过程,而且对天体生物学也有影响。例如,它们既可以通过产生允许在近红外 (IR) 辐射/远红光中进行光合作用的特定色素来适应低光照条件,也可以合成生物塑料化合物和碳酸钙鞘,这些是人类在其他星球或岩石体上殖民期间的宝贵资源。本文将重点介绍洞穴栖息蓝藻的潜在好处,并将介绍一种合适的生物反应器技术,以便在未来的太空任务中利用这些特殊的微生物。
摘要:本文回顾了研究外层空间地缘政治的主要方法,并提出了未来需要解决的一些主要问题。地缘政治作为一种分析国际政治的方法,通常讨论地理对政治进程的影响。纵观历史,分析不同类型的地形或不同类型的环境(海洋、空中、陆地)对政治活动的影响的方法得到了发展。直到 20 世纪 90 年代,埃弗里特·多尔曼才将地缘政治方法应用于外层空间领域。从那时起,人们开发了许多研究这一问题的方法,被称为天体政治的思潮成为学术思想的重要流派。作者分析了理解该领域机制所必需的一些物理特征,然后介绍了地缘政治思想中的一些重要思想流派。分析重点关注参与者、太空大国之间的关系、技术进步、太空武器的引入、自然资源的利用以及太空行动的可持续性等问题。作者总结道,随着未来可预见的技术进步,外太空领域将对学术界和实践者在处理国际政治问题时变得更加重要,需要更深入地了解该领域的进程如何影响政治事件和关系。关键词:外太空、地缘政治、力量投射、太空环境、天体政治、技术、安全。
1. 可追溯至协调世界时(UTC);2. 足够精确以支持精密导航和科学研究;3. 能够适应与地球失去联系的情况;4. 可扩展至地月系统以外的空间环境。联邦机构将开发天体时间标准化,最初重点关注月球表面和地月空间运行的任务,并具有足够的可追溯性以支持前往其他天体的任务。美国宇航局将与商务部、国防部、国务院和交通部协调,在 2026 年 12 月 31 日之前向总统行政办公室提供实施月球计时标准化的最终战略。美国宇航局还将在 2024 年 12 月 31 日之前将本备忘录中所述的协调月球时 (LTC) 纳入其年度月球到火星架构概念审查周期的一部分。这些任务将得到由美国宇航局和国家空间委员会共同领导的国家地月科技分机构工作组的支持和指导,并重点关注国家地月科技战略的第 4 个目标:
1 简介 1 1.1 为什么要写这本书?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 1.4.2.1 光谱线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1 1.4.5 光学薄和光学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