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药创新杂志》 2022;SP-11(7): 1319-1323 ISSN (E): 2277-7695 ISSN (P): 2349-8242 NAAS 评级:5.23 TPI 2022; SP-11(7): 1319-1323 © 2022 TPI www.thepharmajournal.com 收稿日期:2022-03-13 接受日期:2022-06-09 Manoj Kumar 印度兽医研究所 ICAR 动物遗传学部,印度北方邦巴雷利伊扎特纳加尔 Devender Choudhary 印度拉贾斯坦邦比卡内尔兽医和动物科学学院兽医公共卫生系 Shiv K Tyagi 印度兽医研究所 ICAR 动物遗传学部,印度北方邦巴雷利伊扎特纳加尔 Munish Gangwar 印度兽医研究所 ICAR 动物遗传学部,印度北方邦巴雷利伊扎特纳加尔 Govind Singh Dhakad PGIVER 动物遗传学与育种系,斋浦尔印度拉贾斯坦邦 Shobha Burdak 印度拉贾斯坦邦比卡内尔兽医和动物科学学院兽医病理学系 Kiran 印度拉贾斯坦邦政府畜牧业部兽医官员 通讯作者 Manoj Kumar 印度兽医研究所动物遗传学部,ICAR,巴雷利,伊扎特纳加尔,印度北方邦
1 意大利米兰 IRCCS 卡洛贝斯塔神经科学研究所基金会神经放射学部诊断与技术系 2 意大利都灵大学“Rita Levi Montalcini”神经科学系 3 意大利佛罗伦萨大学 A. Meyer 儿童医院放射学部 4 意大利米兰 IRCCS 米兰毛杰里临床科学研究所 5 意大利都灵大学心理学系 6 中国成都电子科技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神经信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7 意大利米兰 IRCCS 卡洛贝斯塔神经科学研究所基金会神经生理学与诊断系、癫痫学部 8 意大利乌尔比诺卡洛博大学人文研究系 IRCCS 卡洛贝斯塔神经科学研究所基金会神经内科、公共卫生、残疾部门
1 消化科,内科,IRCCS—Ospedale Policlinico San Martino,热那亚大学,16132 热那亚,意大利; mariacorina.plaztorres@edu.unige.it 2 肝胆和器官移植科,罗马翁贝托一世综合诊所,罗马萨皮恩扎大学,00185 罗马,意大利; quirino.lai@uniroma1.it 3 IRCCS Azienda Ospedaliero—Universitaria di Bologna,医学和外科科学系内科科室,40138 Bologna,意大利; fabio.piscaglia@unibo.it 4 胃肠病科,贝尔科勒医院,01100 维泰博,意大利; e.caturelli@tiscali.it 5 巴勒莫大学健康促进、母婴保健、内科和医学专业(PROMISE)系胃肠病学和肝病学部,意大利巴勒莫 90133;giuseppe.cabibbo@policlinico.pa.it 6 帕尔马大学医院传染病和肝病学部,意大利帕尔马 43126;ebiasini@ao.pr.it 7 帕多瓦大学外科、肿瘤学和胃肠病学系胃肠病学部,意大利帕多瓦 35128;filippo.pelizzaro@unipd.it 8 佛罗伦萨大学实验和临床医学系内科和肝病学部,意大利佛罗伦萨 50134; fabio.marra@unifi.it 9 医学符号学组,医学和外科科学系,IRCCS Azienda Ospedaliero—Universitaria di Bologna,40138 Bologna,意大利; franco.trevisani@unibo.it * 通讯:egiannini@unige.it;电话:+39-010-353-7950;传真:+39-010-353-8638
作者简介:清野淳二 2005年毕业于东京都立大学理学部化学科。2007年结业于东京都立大学理学研究科化学硕士课程。2010年结业于东京都立大学理工学研究科分子材料化学博士课程。同年4月成为早稻田大学理工学部助理研究员。2012年成为日本学术振兴会研究员(PD)。2015年成为早稻田大学理工研究所副研究员。2017年成为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PRESTO研究员(兼任)。2020年成为东京都立大学理学部化学科特任副教授。 2010年获理学博士学位。 [专业] 化学信息学,量子化学。 [联系方式] 〒169-0007 东京都新宿区大久保3-4-1(工作地点)
18以色列重股东卡普兰医学中心的微生物学部,19号特拉维夫大学公共卫生,以色列特拉维夫
来自 * 英国剑桥大学医院 NHS 信托阿登布鲁克医院胃肠病学部 † 英国伦敦大学学院医学研究委员会临床试验部 ‡ 葡萄牙维塞乌 3504-509 Tondela-Viseu 医院中心维塞乌科胃肠病学部 § 法国圣艾蒂安医学院圣艾蒂安大学医院免疫学部,CIC INSERM 1408 ¶ 法国圣艾蒂安圣艾蒂安大学医院胃肠病学部 ‖ 以上作者贡献相同。联系方式:Nurulamin Noor 博士,英国剑桥大学医院 NHS 信托阿登布鲁克医院胃肠病学部(noorn@doctors.org.uk)。尽管在理解 IBD 的分子基础方面取得了巨大进展,但临床管理仍然依赖于“反复试验”的方法。此外,治疗上限已经出现,即使最有效的干预措施也仅对大约 30% 的患者有益。因此,已经开发了几种工具来帮助分层和指导治疗决策。我们回顾了许多这些精准医疗方法的潜在应用,这些方法现在几乎触手可及。我们强调了早期行动(避免不作为)的重要性,以确保患者获得最佳结果,以及如何将早期行动与精准工具相结合,以确保在正确的时间和地点为每个患有 IBD 的人提供正确的治疗。尽管精准医疗被大肆宣传和投入,但迄今为止它缺乏临床影响,应该认识到临床转化可能需要很长时间,许多有希望的突破可能在不久的将来就可以投入临床实施。我们讨论了一些临床应用尚待克服的挑战和障碍。我们还强调,早期识别、早期诊断、早期分层和早期干预与精准医疗工具密不可分。这些方法的结合为最终实现 IBD 精准医疗的承诺提供了最大的机会。关键词:精准医疗、分层医疗、生物标志物、早期诊断、早期干预
• 前半部分为讲座和实践,后半部分为小组作业 (GW)。 • 在 GW 期间,教师、学生和公司将解决各种主题(材料和科学与 QPARC 合作)。 • 共有 58 名本科生至博士生参加。 • 愿意(提交作业)的人可以作为实习生参加 GW。 • 与研究生院奖学金合作(QLEAR:量子领导人才)。 • QMeGa(中心自身对博士人才的支持:每年 300 万日元及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