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所有恒星(包括太阳)都是由星云(由尘埃和气体组成)形成的 2. 引力使尘埃和气体盘旋在一起,形成原恒星 3. 引力能转化为热能,因此温度升高。当温度足够高时,氢原子核发生核聚变形成氦原子核,并放出大量的热和光。一颗恒星诞生了。 4. 最终氢开始耗尽。较重的元素由氦的核聚变制成。恒星从主序变成红巨星(如果是一颗小恒星)或红超巨星(如果是一颗大恒星)。表面温度下降,相对光度降低。
白矮星的持续冷却过程中,会发生一些影响其冷却速度的事件。这些事件中最重要的就是其核心结晶,这是 C / O 内部冷却到临界温度以下时发生的相变。这种转变会释放潜热,以及由于凝固过程中 C 和 O 离子重新分布而产生的引力能,从而减缓白矮星的演化。最近报道了核心结晶的明确观测特征——冷却序列中的物体堆积。然而,现有的演化模型很难定量地再现这种特征,因此在用于测量恒星群年龄时,其准确性令人怀疑。结晶过程中释放的能量的时间和数量取决于 C / O 相图的确切形式。利用先进的 Gibbs-Duhem 积分法和最先进的固相和液相 Monte Carlo 模拟,我们获得了非常精确的相图版本,可以精确模拟相变。尽管取得了这种改进,但当前的演化模型仍然低估了结晶堆积的程度。我们得出结论,潜热释放和 O 沉降本身不足以解释这些观察结果,其他未解释的物理机制(可能是 22 Ne 相分离)起着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