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前列腺癌是全球第二大最常见的癌症,也是男性癌症相关死亡的第五大原因。尽管在治疗去势敏感性前列腺癌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但大多数患者在接受中位治疗时间 18-48 个月后会发展为去势抵抗性疾病。向去势抵抗状态的转变可能依赖于替代的生存途径,其中一些与雄激素非依赖性机制有关。尽管已有几种药物获批用于治疗这种疾病,但转移性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 (mCRPC) 仍然是一种致命疾病。最近的研究揭示了一些复杂的途径,这些途径是现有治疗的遗传和获得性耐药机制的基础。更好地了解这些途径可能会通过提供创新的治疗靶点来显著提高生存率。本综合综述试图概述新型靶向疗法的最新进展和近期的发展方向。
I. 引言 本指南向申办方提供了关于在 FDA 监管的药物或生物制品 2 的非转移性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 (nmCRPC) 开发项目的临床试验中使用无转移生存期 (MFS) 作为终点的建议。本文件的内容不具有法律效力,也不以任何方式约束公众,除非明确纳入合同。本文件仅旨在向公众澄清法律规定的现有要求。除非引用特定的监管或法定要求,否则 FDA 指南文件(包括本指南)应仅被视为建议。机构指南中的“应该”一词的使用意味着建议或推荐某事,但不是要求。 II. 背景 非转移性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的定义是,尽管睾酮水平已达到去势水平,并且没有转移性疾病的放射学证据,但前列腺特异性抗原 (PSA) 仍升高。尽管早期发现局部前列腺癌,且手术和放疗技术不断进步,但许多患者在接受局部治疗(如手术、放疗)、后续挽救性治疗(如果接受局部复发性疾病治疗)和后续雄激素剥夺治疗后,PSA 仍会持续升高。nmCRPC 患者在检测到 PSA 升高后,病程可能会延长,直到记录到远处转移或死亡。如此长的评估期(患者可能接受多种治疗)
目的 比较接受肿瘤科医生和泌尿科医生开具的一线口服全身治疗的 mCRPC 患者的毒性和全因死亡率。方法 基于行政健康数据 (加拿大安大略省,2012-2017 年),对接受一线阿比特龙或恩杂鲁胺治疗的 mCRPC 的 ≥ 66 岁未接受化疗的男性进行人群回顾性队列研究。主要结果是一线 mCRPC 治疗期间因任何原因或治疗相关毒性住院/急诊就诊。次要结果是全因死亡率。我们使用多变量 Cox 比例风险模型计算了比较不同医学专科结果的风险比 (HR)。结果 在 3405 名 mCRPC 患者中,2407 名 (70.7%) 接受了阿比特龙治疗,998 名 (29.3%) 接受了恩杂鲁胺治疗。 1786 (52.5%) 名患者就诊于急诊室或住院。与泌尿科医生相比,接受肿瘤内科医生治疗的男性住院/急诊就诊 (HR1.16, 95%CI 1.03-1.31; P = .02)、毒性相关就诊 (HR1.34, 95%CI 1.08-1.69; P = .01) 和死亡 (HR1.16, 95%CI 1.02- 1.33; P = .02) 风险较高。除了 PSA 调整和先前治疗外,关于患者疾病负担的信息有限。结论我们观察到,与肿瘤内科医生相比,接受泌尿科医生开具一线阿比特龙或恩杂鲁胺的 mCRPC 患者的总体就诊次数和治疗相关毒性较少。这些差异可能是由于肿瘤内科医生管理的患者前列腺癌疾病负担较重,和/或不同专科之间患者管理的其他未测量差异所致。泌尿科 153:147 − 155,2021 年。© 2021 Elsevier Inc. I
一项 II 期研究评估了 rucaparib 对伴有 DDR 缺陷的 mCRPC 患者的疗效。该研究招募了年龄在 18 岁及以上的男性,经组织学或细胞学确诊为 mCRPC,东部肿瘤协作组体能状态为 0 或 1,且器官功能正常。符合条件的患者在 BRCA1、BRCA2 或另一个预先指定的 DDR 基因中存在有害的种系或体细胞改变,这些改变可能赋予对 PARP 抑制的敏感性,并且在接受一至两种针对前列腺癌的下一代 AR 靶向治疗和一种针对去势抵抗性疾病的紫杉烷类化疗后病情出现进展。患者必须同时接受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治疗或接受过双侧睾丸切除术。排除之前接受过 PARP 抑制剂、米托蒽醌、环磷酰胺或铂类化疗或患有活动性继发性恶性肿瘤的患者。患者入组时不考虑可测量的疾病状态(补充数据)。完整的资格标准在方案中进行了描述(补充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