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本研究旨在评估体质指数 (BMI) 和体脂百分比 (BFP) 是否可用于预测妊娠期糖尿病 (GDM) 患者的妊娠结局。设计回顾性队列研究。地点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中国浙江省)。临床数据通过电子病历收集。参与者回顾性分析了 2019 年 1 月至 2021 年 12 月期间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 683 名 GDM 患者的数据。结果测量妊娠结局。结果结果显示,BFP ≥33% 的孕妇更容易出现羊水量异常、血压异常和贫血(p<0.05)。此外,这些患者更容易出现产后出血和巨大儿,以及与分娩时剖宫产相关的危险因素(p<0.05)。 BMI 对血压异常(OR 1.170;95% CI 1.090 至 1.275)、贫血(OR 1.073;95% CI 1.016 至 1.134)、剖腹产(OR 1.150;95% CI 1.096 至 1.208)和巨大儿(OR 1.169;95% CI 1.063 至 1.285)具有很强的预测价值。此外,分类的 BFP 对羊水量异常(OR 3.196;95% CI 1.294 至 7.894)、血压异常(OR 2.321;95% CI 1.186 至 4.545)、贫血(OR 1.817;95% CI 1.216 至 2.714)和剖宫产(OR 1.734;95% CI 1.270 至 2.367)具有预测价值。结论结果表明,BFP ≥33% 的 GDM 患者更容易出现不良妊娠结局、接受剖宫产和患巨大儿。BMI 和分类的 BFP 相结合可以更好地预测 GDM 患者在妊娠中晚期的血压异常和剖宫产。
摘要 准确识别可从有希望的治疗方法中受益的患者非常困难,这使得证明创伤性脑损伤 (TBI) 新疗法的有效性变得具有挑战性。尽管机器学习越来越多地应用于这项任务,但现有的二元结果预测模型不足以对 TBI 患者进行有效分层。本研究的目的是开发一个准确的三类结果预测模型,以便对患者进行适当的分层。为此,使用自 2018 年 1 月以来日本六家医院收治的 1200 名钝性 TBI 患者(每家机构 200 例连续病例)的回顾性平衡数据进行模型训练和验证。我们纳入了在急诊科获得的 21 个预测因子,包括年龄、性别、六项临床发现、四个实验室参数、八个计算机断层扫描结果和一项紧急开颅手术。我们开发了两种机器学习模型(XGBoost 和密集神经网络)和逻辑回归模型,以根据出院时的格拉斯哥预后量表扩展版 (GOSE) 预测三类结果。使用 n = 1000 的训练数据集开发预测模型,并使用引导法在验证数据集(n = 80)和测试数据集(n = 120)上进行两轮验证,评估其预测性能。在总共 1200 名患者中,患者年龄中位数为 71 岁,199 名(16.7%)患有严重 TBI,104 名患者(8.7%)接受了紧急开颅手术。住院时间中位数为 13.0 天。三级结果为 709 例患者(59.1%)恢复良好/中度残疾,416 例患者(34.7%)严重残疾/植物状态,75 例患者(6.2%)死亡。XGBoost 模型在最终验证中表现良好,灵敏度为 69.5%,准确率为 82.5%,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 0.901。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方面,XGBoost 略胜于基于神经网络和逻辑回归的模型。特别是,XGBoost
摘要:目的:探讨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的外科治疗策略,分析其预后及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1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156例结直肠癌肝转移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患者分为初次可切除组(80例)和初次不可切除组(76例)。对于初次不可切除的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采用转化治疗(化疗+靶向治疗)联合个体化外科治疗策略。个体化外科治疗策略主要包括肝切除联合消融,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采用门静脉结扎及分期切除。所有患者随访至死亡。采用Kaplan-Meier法和Log-rank检验进行生存分析。结果:初次可切除组与初次不可切除组患者的中位总生存期分别为36个月和17个月(P=0.001)。24例转化治疗成功后接受手术切除的患者中位总生存期明显长于52例转化治疗失败患者的中位总生存期(20个月vs 15个月,P=0.034)。单因素分析显示,肝转移瘤最大直径<6 cm、转移瘤数≤4个是转化治疗成功的独立危险因素。根据患者具体情况,6例患者接受肝切除联合消融治疗,1例患者接受门静脉结扎及分期切除术。结论:肝转移瘤治疗应遵循规范化、个体化原则,对于初次不可切除的肝转移瘤患者,应尽可能追求转化治疗成功,肝转移瘤最大直径及转移瘤数与转化治疗成功率显著相关。以手术切除为主的综合治疗是关键。
摘要 目的 开发和验证一个有效且用户友好的人工智能平台,该平台基于一些无偏临床变量,结合先进的 CT 自动分析,用于 COVID-19 患者的风险分层。材料与方法 总共回顾性地纳入了第一波疫情(2020 年 2 月 16 日至 4 月 29 日)期间 16 家医院收治的 1575 名连续 COVID-19 成人,这些患者在入院后 72 小时内接受了胸部 CT 检查。总共初步收集了 107 个变量;从 CT 中提取了 64 个。结果是生存率。采用严格的 AI 模型选择框架进行模型选择和自动 CT 数据提取。比较了模型性能的 AUC。使用 Microsoft PowerApps 环境开发了一个 Web 移动界面。该平台已在第 2 波(2020 年 10 月 14 日至 12 月 31 日)期间前瞻性招募的 213 名 COVID-19 成年人身上进行了外部验证。结果 最终队列包括 1125 名患者(292 名非幸存者,26%)和 24 个变量。Logistic 在完整变量集上表现出最佳性能(AUC = 0.839 ± 0.009),就像在包含一组有限的 13 个和 5 个变量的模型中一样(AUC = 0.840 ± 0.0093 和 AUC = 0.834 ± 0.007)。对于非劣效性能,选择 5 个变量模型(年龄、性别、饱和度、通气良好的肺实质和心胸血管钙化)作为最终模型,并完全自动化提取 CT 衍生参数。全自动模型在第 1 波上显示 AUC = 0.842(95% CI:0.816–0.867),并用于构建 0-100 量表风险评分(AI-SCoRE)。在第 2 波上确认了预测性能(AUC 0.808;95% CI:0.7402–0.8766)。结论 AI-SCoRE 是一种有效可靠的平台,可基于一些无偏临床数据和 CT 自动分析对 COVID-19 患者进行自动风险分层。
摘要:目的:探讨冷热消融治疗晚期肺癌(LC)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5年7月至2017年4月间收治的104例晚期LC患者资料,其中接受氩氦刀冷冻消融(AHC)治疗的49例患者为A组,接受射频消融(RFA)治疗的55例患者为B组。比较两组术后近期有效率、局部肿瘤控制率。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M(IgM)的变化,比较两组治疗后癌胚抗原(CEA)、细胞角蛋白19片段(CYFRA21-1)的变化。治疗期间比较两组并发症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采用Cox回归分析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结果:两组治疗后IgA、IgG、IgM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CEA、CYFRA21-1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3、6个月疾病控制率、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胸腔积液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P<0.05),A组术中疼痛发生率明显高于B组(P<0.05)。年龄、临床分期、CEA、CYFRA21-1是影响患者总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P<0.05)。结论:AHC及RFA治疗晚期LC创伤小、并发症少;冷热消融是相对安全、有效的肿瘤微创治疗技术,值得在LC临床治疗中应用推广。
摘要:目的:探讨PD-1抑制剂联合抗血管生成药物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疗效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5月至2021年8月某地区中医院收治的60例NSCLC患者临床资料。其中,接受信迪利单抗联合安罗替尼治疗的患者23例为A组,接受信迪利单抗治疗的患者20例为B组,单纯接受安罗替尼干预的患者17例为C组。比较三组临床有效率、客观缓解率(ORR)及疾病控制率(DCR)的变化。评估治疗前及治疗6周后患者分化簇4(CD4)+ 、分化簇8(CD8)+ 及CD4 + /CD8 + 水平。计算无进展生存期(PFS),并采用Cox回归分析影响预后因素。评价三组免疫治疗的不良反应。结果:三组间ORR无明显差异(P>0.05)。A组DCR比例显著高于B、C组(P<0.05)。治疗后CD4+、CD4+/CD8+水平显著升高,A组CD8+水平低于其他两组(P<0.05)。三组间免疫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中位PFS为6.03个月。Cox回归分析显示,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评分、肿瘤转移及治疗方案是影响PFS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信迪利单抗联合安罗替尼可有效改善NSCLC患者的DCR、延长PFS,且该方案不会增加治疗期间的免疫相关不良反应。
目的:抗癌药物彻底改变了肿瘤治疗,皮肤毒性如史蒂文斯-约翰逊综合征 (SJS) 和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 (TEN) 是常见的免疫相关不良事件。全身性皮质类固醇治疗这些疾病的疗效一直存在争议,而肿瘤坏死因子 (TNF)-α 抑制剂显示出良好的前景。本研究旨在评估 TNF-α 抑制剂阿达木单抗联合治疗抗癌药物诱发的 SJS/TEN 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对 1992 年至 2023 年抗癌药物诱发的 SJS/TEN 病例进行文献综述,并对同期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患者进行分析。评估了两组治疗组的临床特征、皮肤愈合时间、死亡率和不良事件:接受靶向抗癌治疗和免疫治疗的 SJS/TEN 患者。结果:在研究的 27 名患者中(18 名患有 SJS 或 SJS-TEN 重叠,9 名患有 TEN),与皮质类固醇单药治疗相比,阿达木单抗联合治疗显著缩短了粘膜皮肤上皮化时间和愈合时间。接受阿达木单抗联合皮质类固醇治疗的患者的实际死亡率低于接受皮质类固醇单药治疗的患者。联合治疗还显示出降低基于毒性表皮坏死松解评分 (SCORTEN) 的标准化死亡率的趋势。结论:研究结果表明,阿达木单抗联合皮质类固醇治疗靶向抗癌治疗和免疫治疗引起的 SJS/TEN 具有显著的临床益处,并且比单独使用皮质类固醇更安全。这项研究为治疗抗癌药物严重皮肤不良反应的潜在治疗策略提供了宝贵的见解,强调了探索 TNF-α 抑制剂等替代疗法在有效管理这些疾病方面的重要性。关键词:抗 TNF-α、阿达木单抗、治疗、Stevens-Johnson 综合征、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
摘要:目的:比较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联合仑伐替尼与TACE联合索拉非尼治疗中晚期肝细胞癌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研究2019年6月至2021年6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84例中晚期肝细胞癌患者,对照组给予TACE联合索拉非尼治疗,实验组给予TACE联合仑伐替尼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肿瘤标志物、肝功能指标及毒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疾病控制率(DCR)及客观缓解率(ORR)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甲胎蛋白(AFP)、脱γ羧基凝血酶原(DCP)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AFP、DCP水平均下降,且实验组低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乳酸脱氢酶(LDH)、胆红素(BIL)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ALT、AST、LDH、BIL水平均下降,且实验组低于对照组(均P<0.05)。实验组患者总生存期(OS)和无进展生存期(PFS)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试验组腹泻、手足综合征、高血压、皮疹等症状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乏力、消化道反应、骨髓抑制、肝功能异常等发生率相似(均P>0.05)。结论:TACE联合仑伐替尼治疗中晚期肝癌患者较TACE联合索拉非尼治疗能更好地控制病情进展、降低肿瘤标志物水平、稳定肝功能。
1. Adeyinka A、Bailey K、Pierre L、Kondamudi N。COVID ‐ 19 感染:儿科视角。J Am College Emer Phys Open。2021;2(1):e12375。2. Guarner J。二十年来出现的三种冠状病毒:SARS、MERS 和现在的 COVID ‐ 19 的故事。Am J Clin Path。2020;153(4):420 ‐ 421。3. Hui DS、Azhar EI、Kim YJ、Memish ZA、Oh MD、Zumla A。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原发性、家庭和院内传播的风险因素和决定因素。Lancet Infect Dis。2018;18(8):e217 ‐ e227。4. Nashwan AJ、Villar RC、Al ‐ Qudimat AR 等人。卡塔尔 2019 年冠状病毒病大流行期间护士的生活质量、睡眠质量、抑郁、焦虑、压力、饮食习惯和社交界限(PROTECTOR 研究):一项横断面比较研究。J Pers Med 。2021;11(9):1-12。5. Jaiswal V、Sarfraz Z、Sarfraz A 等人。COVID-19 感染和心肌炎:一项最先进的系统评价。J Prim Care Community Health 。2021;12:21501327211056800。6. Alwani M、Yassin A、Al-Zoubi RM 等人。COVID-19 严重程度和死亡率的性别差异。Rev Med Virol 。2021;31(6):e2223。7. CDC。美国 CDC COVID 数据追踪器中的 COVID ‐ 19 病例、死亡和趋势。访问日期:2020 年 12 月 11 日。https://covid.cdc.gov/covid-data-tracker 8. CDCMMWR。2019 年儿童冠状病毒病——美国,2020 年 2 月 12 日至 4 月 2 日。MMWR Morb Mortal Wkly Rep。2020;69:422 ‐ 426。doi:10.15585/mmwr.mm6914e4 9. Shekerdemian LS、Mahmood NR、Wolfe KK 等人。美国和加拿大儿科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 2019 年冠状病毒病 (COVID ‐ 19) 感染儿童的特征和结果。JAMA Pediatrics。 2020;174(9):868 ‐ 873。10. 张胜锋,庹建林,黄晓兵,等。2010 ‐ 2015 年广州市呼吸道感染症状患者冠状病毒流行病学特征及 HCoV ‐ OC43 系统发育分析。PLoS One。2018;13(1):e0191789。11. 唐平,Hasan MR,Chemaitelly H,等。BNT162b2 和 mRNA ‐ 1273 COVID ‐ 19 疫苗在卡塔尔对 SARS ‐ CoV ‐ 2 delta 变体的有效性。自然医学。2021;27:2136 ‐ 2143。12. Iheanacho CO,Eze UIH,Adida EA。 BNT162b2 mRNA 和 ChAdOx1 腺病毒载体 COVID ‐ 19 疫苗在普通人群中有效性的系统评价。国家研究中心公报。2021;45(1):150。13. Dong Y、Mo X、Hu Y 等人。中国儿童 COVID ‐ 19 流行病学。儿科。2020;145(6):e20200702。14. Lu X、Zhang L、Du H 等人。儿童 SARS ‐ CoV ‐ 2 感染。N Engl J Med。2020;382(17):1663 ‐ 1665。15. Parums DV。社论:首个获得全面监管批准的 COVID ‐ 19 疫苗,即 BNT162b2 辉瑞 ‐ BioNTech 疫苗,以及对公共卫生政策的现实影响。 Med Sci Monit。2021;27:e934625。16. Wherry EJ、Jaffee EM、Warren N、D'Souza G、Ribas A。我们如何在不到 1 年的时间内获得 COVID-19 疫苗?Clin Cancer Res。2021;27(8):2136-2138。17. Ros-DeMarize R、Chung P、Stewart R。COVID ‐ 19 时代的儿科行为远程医疗:简要证据审查和实践注意事项。Curr Probl Pediatr Adolesc Health Care。2021;51:100949。18. Lee MA。COVID 大流行是儿科价值型医疗保健新愿景的孵化器。Curr Probl Pediatr Adolesc Health Care。2021;51:101064。19. Chokshi B、Pletcher BA、Strait JS。儿科 COVID ‐ 19 应对的创伤知情方法。Curr Probl Pediatr Adolesc Health Care。2021;51:100970。
1. 冠状病毒 (COVID-19) 疫苗接种。可访问 https://ourwo rldindata.org/covid-vaccinations。访问日期:2021 年 10 月 1 日。2. Voysey M、Clemens SAC、Madhi SA 等人。ChAdOx1 nCoV-19 疫苗 (AZD1222) 对抗 SARS-CoV-2 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对巴西、南非和英国四项随机对照试验的中期分析。柳叶刀。2020;397:99-111。3. Polack FP、Thomas SJ、Kitchin N 等人。BNT162b2 mRNA Covid-19 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N Engl J Med。2020;383:1-13。4. McMahon DE、Amerson E、Rosenbach M 等人。接种 Moderna 和 Pfizer 新冠疫苗后报告的皮肤反应:一项基于 414 例病例的登记研究。J Am Acad Dermatol。2021;85:46-55。5. Johnston MS、Galan A、Watsky KL、Little AJ。接种 Moderna 新冠疫苗后出现的延迟性局部超敏反应:病例系列。JAMA Dermatol。2021;157:716-720。6. Kong J、Cuevas-Castillo F、Nassar M 等人。接种第二剂 mRNA-1273(Moderna)新冠疫苗后出现大疱性药疹:病例报告。J Infect Public Health。2021. 10.1016/j. jiph.2021.06.021。[提前印刷的电子版]。 7. Gambichler T、Scholl L、Dickel H、Ocker L、Stranzenbach R。首次接种 BNT162b2 SARS-CoV-2 疫苗后迅速出现 Rowell 综合征。欧洲皮肤病学与性病学杂志。2021;35(7):e415-e416。10.1111/jdv.17225 8. Ackerman M、Henry D、Finon A、Binois R、Esteve E。首次接种辉瑞-BioNTech COVID-19 疫苗后出现持续性斑丘疹。欧洲皮肤病学与性病学杂志。2021;35(7):e423-e425。10.1111/jdv.17248。 9. Diez-Domingo J、Parikh R、Bhavsar AB、Cisneros E、McCormick N、Lecrenier N。COVID-19 会增加带状疱疹的风险吗?叙述性综述。皮肤病学。2021;11:1119-1126。10. Lee C、Cotter D、Basa J、Greenberg HL。拉斯维加斯皮肤科诊所收治的 20 例 COVID-19 疫苗接种后相关带状疱疹病例,这些病例通过社交媒体发送给我们。J Cosmet Dermatol。2021;20:1960-1964。11. Channa L、Torre K、Rothe M。接种 mRNA-1273 (Moderna) SARS-CoV-2 疫苗后带状疱疹复发。JAAD 病例报告。2021;15:60-61。 12. Eid E, Abdullah L, Kurban M, Abbas O. 接种 mRNA COVID-19 疫苗后出现带状疱疹。J Med Virol。2021;93:5231-5232。13. Özdemir AK, Kayhan S, Çakmak SK。两名健康年轻成人接种灭活 SARS-CoV-2 疫苗后出现带状疱疹。J Eur Acad Dermatol Venereol。2021。10.1111/jdv.17577。[电子版提前印刷]。14. Bostan E, Yalici-Armagan B. 接种灭活 COVID-19 疫苗后出现带状疱疹:共存还是巧合?J Cosmet Dermatol。2021;20:1566-1567。 15. Aksu SB,Öztürk GZ。接种 COVID-19 疫苗后出现罕见带状疱疹病例:这可能是一种不良反应吗?临床实验疫苗研究。2021;10:198-201。16. Psichogiou M、Samarkos M、Mikos N、Hatzakis A。接种 SARS-CoV-2 疫苗后水痘带状疱疹病毒重新激活。疫苗。2021;9:572。17. Nastro F、Fabbrocini G、di Vico F、Marasca C。接种辉瑞-BioNTech COVID-19 疫苗后出现与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相关的小血管炎。J Eur Acad Dermatol Venereol。2021 年 10 月 1111/jdv.17550。[电子版提前印刷]。18. Arora P、Sardana K、Mathachan SR、Malhotra P。接种灭活 COVID-19 疫苗后出现带状疱疹:疫苗的皮肤不良反应。J Cosmet Dermatol。2021 年 10 月 1111/jocd.14268。[电子版提前印刷]。19. Furer V、Zisman D、Kibari A、Rimar D、Paran Y、Elkayam O。自身免疫性炎症性风湿病患者接种 BNT162b2 mRNA COVID-19 疫苗后出现带状疱疹:病例系列。风湿病学。2021:keab345。 10.1093/rheumatology/keab345。[Epub 提前印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