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 带控制器的环路形状对象................................................................................. 81 5.7 环路增益奇异值图............................................................................................... 82 5.8 湍流模型仿真................................................................................................ 83 5.9 随机速度扰动矢量................................................................................................. 84 5.10 对单位倾斜角阶跃命令的闭环横向状态响应......................................................................... 86 5.11 对单位倾斜角阶跃命令的闭环纵向状态响应......................................................................................... 87 5.12 对单位倾斜角阶跃需求的控制历史............................................................................. 88 5.13 对单位俯仰角阶跃命令的闭环纵向状态响应......................................................................................... 89 5.14 对单位俯仰角阶跃命令的闭环横向状态响应......................................................................................... 90 5.15 对单位俯仰角阶跃需求的控制历史............................................................................. 91 5.16 控制器结构................................................................................
摘要 — 本文报道了一种新型差分折叠混频器,该混频器采用多重反馈技术来提高性能。具体而言,我们引入了电容交叉耦合 (CCC) 共栅 (CG) 跨导级,通过提高有效跨导来改善低功耗下的噪声系数 (NF),同时通过抑制二阶谐波失真来提高线性度。通常,CCC 产生的环路增益会增加三阶互调 (IM3) 失真,从而降低输入参考三阶截点 (IIP3)。在这里,我们建议在 CCC CG 跨导器中加入正电容反馈和第二个电容反馈,不仅可以抑制 IM3 失真电流,还可以增加输入晶体管的设计灵活性。此外,正反馈还通过灵活的设计标准改善了输入阻抗匹配、转换增益和 NF。采用 0.13 µ m 工艺制作的原型机,所提出的混频器工作在 900 MHz,在 1 V 电压下功耗为 4 mW。测得的双边带 (DSB) NF 为 8.5 dB,转换增益 (GC) 为 18.4 dB,IIP3 为 + 12.5 dBm。
虽然在前面的分析中,减法放大器电路被视为理想电路,但实际上它有自己的误差,这些误差是由有限环路增益和电阻值的微小差异引起的。结果是 (3) 中的误差项被修改,但总体误差是相似的,由两个小量的乘积组成,每个量 <10-3。图 I(a) 的电路也可用于分析整个仪器的动态稳定性。两个反馈环路(第一个由 A1、RS4 和 RS3 组成,第二个涉及 A2、A3、RS2 和 RS1)都必须稳定。应该注意的是,这两个环路在反馈性能方面不会相互影响。A1 的输出作为等效受控源添加到第二个环路中。第二个环路更难稳定,因为它包含两个放大器,使关键高频区域的相移加倍。需要仔细补偿才能产生稳定的电路。通过在 Ai 中将原始函数与 A3 的信号添加函数相结合,可以简化图 I(a) 中的电路,如图 I(b) 所示。A2 的输出通过电阻 R~4 连接到 Ai 的求和点。该电阻的标称值与 RS4' 相同。这会将 A2 的输出直接添加到 A 1 的输出,而无需任何放大或衰减。R~4 的不同值将增加或减少包含 A2 的环路的增益。先前推导的方程同样适用于
教学大纲: 1. 模拟构建模块 1.1 简单电流镜;由于厄利效应和非理想性引起的问题;威尔逊和维德拉镜;使用镜子作为有源负载。 1.2 差分放大器 (DA) 级;使用半电路模型、共模和差模增益进行分析;共模抑制比 (CMRR)。 1.3 输出级;A 类、B 类和 AB 类输出级;效率;谐波失真。 2. 运算放大器设计 2.1 典型的运算放大器电路:输入差分级、CE 增益级和输出级;内部电路设计的细节:有源负载、电平转换、电流源。 2.2 非理想性:直流失调、输入偏置电流(导致失调);有限输入阻抗等。 2.3 斜率限制;增益带宽积;稳定性设计;单位增益反馈的概念;相位裕度;低频极点的设计以及使用米勒效应进行内部补偿。 3 反馈电路和振荡器 3.1 一般反馈配置;基本放大器增益、环路增益和闭环(总)增益。 3.2 反馈对增益、频率响应、失真、输入和输出阻抗的影响。 3.3 反馈电路配置:并联-串联、并联-并联、串联-并联和串联-串联反馈;稳定性分析;相位裕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