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被称为“脑研究世纪”,随着脑科学和认知科学的发展,人脑与计算机之间的界限逐渐被打破,出现了一种新型的智能设备——脑机接口。这是一种基于大脑神经活动的新型通信方式,可以实现人脑与计算机之间的直接通信。本文综述了脑机接口的发展历程、目前的技术研究进展以及未来的发展预测。
等方面 . 人机功能分配主要包括静态和动态两种类型 , 静态功能分配是从功能特性和需求分析入手 , 通过比较人 和系统在完成该功能上的能力优势或绩效优劣 , 决定该功能分配给人还是系统 . 动态功能分配方法则是在静态 人机功能分配的基础上 , 当动态触发机制响应时 , 允许系统在运行阶段根据情况的变化将功能在人与系统之间 动态地重新分配 , 提高整体的工作效率 . 多智能体的任务分配是指在作战开始前 , 指挥中心通常会根据已掌握的 战场信息 , 对己方作战单元进行任务预分配 . 但随着战场情景变化以及突发情况的出现 , 预分配方案可能会使得 执行任务的效能降低 , 多智能体如何调整自身任务 , 使得执行任务的效能保持最大是其研究的主要内容 . 计算机 任务调度研究的是将任务动态地调用给各个虚拟机并提供给用户使用 , 怎样合理地将任务分配给不同的虚拟机 , 进而提升整个系统的性能是其研究的重点 . 以上分配原则对于多乘员分配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 但舱室乘员间任 务分配时 , 主要考虑到人的特性 , 需要以人的理论基础来加以研究 [4] . 针对实际作战过程中 , 乘员应对非预期事件效率低下的问题 , 本文提出了一种多乘员协同动态任务分配方 法 . 在非预期事件触发时 , 对任务进行 DAG 分解及分层 , 根据乘员脑力负荷、乘员能力、任务相关度以及时间成 本四个因素 , 按照一定的任务分配顺序 , 基于 AHP-TOPSIS 方法进行乘员的优选 , 实时更新乘员状态 , 并以此为 依据进行下一任务的分配 . 任务分配过程可实现随乘员状态变化而动态调整 , 达到负荷均衡、效能最优 , 从而将 多任务分配问题简化为单个任务的多属性决策问题 .
高的问题,在全面进入 2D 数字屏幕界面阶段后,飞 机座舱只有少数的传统机械仪表被保留,大部分的飞 行信息数据都由计算机分析后再在主飞行显示器 ( PFD )上显示出来,这种获取信息的方式大大增强 了飞行员驾驶的安全性。平视显示器( HUD )是飞机 座舱人机交互界面的另一种形式。 HUD 可以减少飞 行技术误差,在低能见度、复杂地形条件下向飞行员 提供正确的飞行指引信息。随着集成化和显示器技术 的不断进步, 20 世纪末至今,飞机座舱有着进一步 融合显示器、实现全数字化界面的趋势。例如,我国 自主研发生产的 ARJ21 支线客机、 C919 民航客机, 其座舱的人机界面设计均采用触控数字界面技术代 替了大部分的机械仪表按钮 [2] 。 20 世纪 70 年代,美军在主战机上装备了头盔显 示系统( HMDs ),引发了空中战争领域的技术革命。 在虚拟成像技术成熟后,利用增强现实( AR )技术 可以直接将经过计算机运算处理过的数据和图象投 射到驾驶员头盔的面罩上。例如,美国 F-35 战斗机 的飞行员头盔使用了虚拟成像技术,将计算机模拟的 数字化信息数据与现实环境无缝融合,具有实时显示 和信息叠加功能,突破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 20 世纪 90 年代,美国麦道飞机公司提出了“大 图像”智能化全景座舱设计理念,之后美国空军研 究实验室又提出了超级全景座舱显示( SPCD )的概 念,充分调用飞行员的视觉、听觉和触觉,利用头 盔显示器或其他大屏幕显示器、交互语音控制系统、 AR/VR/ MR 系统、手 / 眼 / 头跟踪电子组件、飞行员 状态监测系统等,把飞行员置身于多维度的显示与 控制环境中。此外,在空间三维信息外加上预测信 息的时间维度功能也是未来座舱显示器的发展趋势 [3] 。 2020 年,英国宇航系统公司发布了一款第六代 战斗机的概念座舱,去除了驾驶舱中所有的控制操 作仪器,完全依靠头盔以 AR 形式将操作界面显示 出来。由上述分析可知,未来基于 XR 环境下的虚拟 增强型人机界面将成为飞机座舱人机交互的全新途 径之一。 在学术界,有关飞机座舱人机交互界面的研究也 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其中代表性研究成果见表 1 。
[52] Lin,C.S.,Hsu,C.T.,Yang,L.H.,Lee,L.Y.,Fu,J.Y.,Cheng,Q.W.,Wu,F.H. S.B.和Shih,M.C。 (2018)原生质体技术与CRISPR/CAS9诱变的应用:从单细胞突变检测到突变植物再生。 植物生物技术杂志,16,1295-1310。 https://doi.org/10.1111/pbi.12870和Shih,M.C。(2018)原生质体技术与CRISPR/CAS9诱变的应用:从单细胞突变检测到突变植物再生。植物生物技术杂志,16,1295-1310。 https://doi.org/10.1111/pbi.12870
环境风险评估,纳米医学,纳米医学和微塑料 - 使用模型有机体对工程纳米材料的评估,新兴污染物的绿色修复,使用Bionanoparticles,超级小纳米抗菌药物进行药物递送,纳米疗法,纳米肥料,纳米肥料,微型纳米层。
抽象量子计算对加密安全性提出了令人兴奋但艰巨的挑战。各种量子计算机在攻击RSA方面的进步显然迟钝。与关键技术(例如通用量子计算机上的误差校正代码)所施加的约束相反,D-Wave特殊量子计算机的关键理论和硬件开发的发展显示出稳定的生长轨迹。量子退火是D-WAVE特殊量子计算背后的基本原理。它具有独特的量子隧道效应,可以跳出传统智能算法容易陷入的局部极端。可以将其视为具有全球优化能力的人工智能算法。本文使用纯量子算法和量子退火与经典算法相结合以实现RSA公共密钥加密攻击(分解大型Integer N = PQ),介绍了两种基于量子退火算法的技术方法。一种是将加密攻击的数学方法转换为组合优化问题或指数空间搜索
Technology, 2021, 201: 108541.[19] Steinke K, Groo L, Sodano H A. Laser induced graphene for in situ ballistic impact damage and delamination detection in aramid fiber reinforced composites [J].Composit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21, 202: 108551.[20] 杜晓云 , 李金宝 , 杨斌 , 等 .芳纶树脂液浸渍协同冷压 光制备高强度间位芳纶纸的研究 [J].中国造纸 , 2024, 43(4): 120 - 129.Du X Y, Li J B, Yang B, et al.Study on preparing high strength meta - aramid paper by aramid resin solution impregnation combined with cold pressing[J].China Pulp & Paper, 2024, 43(4): 120 - 129.[21] 关振虹 , 李丹 , 宋金苓 , 等 .易染间位芳纶的制备及其 性能 [J].纺织学报 , 2023, 44(6): 28 - 32.Guan Z H, Li D, Song J L, et al.Preparation and properties of dyeable meta - aramid fiber[J].Journal of Textile Research, 2023, 44(6): 28 - 32.[22] 朱文豪 , 宋欢 , 丁娉 , 等 .沉析纤维长度对间位芳纶纸 性能的影响 [J].中国造纸 , 2024, 43(1): 109 - 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