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售价预期将于 2023 年 1 月 6 日星期五左右由我们与独家保荐人兼总协调人(代表承销商)协商确定,且无论如何不迟于 2023 年 1 月 13 日星期五。若因任何原因,我们与独家保荐人兼总协调人(代表承销商)未能于 2023 年 1 月 13 日星期五(香港时间)或之前就发售价达成一致,则全球发售(包括香港公开发售)将不会进行并失效。除非另有公布,否则发售价将不超过每股发售股份 7.16 港元,目前预期将不低于每股发售股份 5.7 港元。申请香港发售股份的投资者须于申请时支付最高发售价每股发售股份 7.16 港元,另加 1.0% 经纪佣金、0.0027% 证监会交易征费、0.00565% 香港联交所交易费及 0.00015% AFRC 交易征费;若发售价低於每股发售股份 7.16 港元,则有关款项可获退还。
ISSN 1004‑9037,代码元SCYCE4数据采集与处理杂志卷。37,编号6,2022年11月,第pp。1401-1411 doi:10。16337/j。1004-9037。2022。06。020ⓒ2022撰写的数据采集与处理杂志
研究了不同 Ge 含量的 Ge-rich-Al 2 O 3 薄膜在热刺激下光学和结构特性的演变。发现无论 Ge 含量如何,沉积态薄膜和在 TA 550 C 下退火的薄膜都是非晶态的。非晶态 Ge 团簇在 TA = 550 C 时形成,而在 TA = 600 C 时它们的结晶化最为明显,Ge 含量越高,退火时间越短。在 TA = 550 C 下退火的薄膜显示出宽广的光致发光光谱。其形状和强度取决于 Ge 含量和激发能量。在 TA = 600 C 下退火会导致出现额外的 UV 带,这些带源自 GeO x 相覆盖的 Ge 团簇的形成。对激发光谱进行了分析,以区分这些薄膜中的发光机制,并区分 Ge 相(非晶团簇和/或纳米晶体)中载流子复合的贡献以及通过界面或宿主缺陷的贡献。还估算了自由载流子的浓度和迁移率。
编码特征作为预测结果,邀请用户进行认知情况调 研。从用户调研数据的计算结果可知,用户对不同特 征编码的认知存在一定的共性,有共同的认知习惯。 1 )就属性语义来看,认知效率主要受色相、明 度、饱和度、尺寸、位置、形状的影响。色相:国军 标对色彩的应用有明确的规范,在进行色相编码时, 应考虑用户对专用色彩属性的认知习惯,严格遵守色 彩使用规范。对于没有硬性规定的色彩,也应以用户 过往的知识、经验为基础进行编码设计。如,在界面 设计中,一般认为红色表示危险,黄色表示警告,绿 色表示安全。明度:实验表明,在深色背景下,明度 越高信息等级越高。战术显控系统复杂性较高,合适 的明度编码设计适合应用于信息层级设计,能够有效 降低用户的学习成本。饱和度:饱和度取决于该色中 含色成分和消色成分(灰色)的比例。含色成分越大, 饱和度越大;消色成分越大,饱和度越小 [14] 。高饱和 度的色彩编码方式更能引起视觉关注,帮助用户集中 注意力。形状:在战术显控系统中,涉及形状属性的 元素主要为图形和符号,包括通用类和特殊类。在进 行形状编码时,现有图符应遵循沿用的原则,新的图 符应结合现实形态、行业背景进行设计,以符合用户 认知习惯、缩短学习过程,提高交互效率。尺寸:根 据实验结果显示,信息尺寸的大小与信息的重要等级 成正比,信息越重要,尺寸越大。位置:用户对显示 屏上的信息关注度依次为中间、左上方、右上方、左 下方、右下方 [15] 。在进行界面布局时,应注意信息等 级与其在界面中位置的一致性,同时要保证同类信息 的位置编码统一。 2 )就情感语义来看,战时用户的生理和心理负 荷较高,任务情景的不确定性易增加用户的操作压 力 [5] 。在进行交互界面设计时应考虑信息编码元素的 情感性。从实验结果来看,影响情感语义的特征主要 为形状和色彩。尖锐的形态容易让用户产生较大的心 理压力,而圆润浑厚的形状更容易使用户平静。在进 行形状编码时,可采用倒角的设计手法。根据蒙赛尔 色彩体系对色彩要素的划分及实验结果,战术显控系 统的主色可以选用冷色调,明度、饱和度不宜过高, 以避免色彩刺激增加用户的焦虑感。而对于重点信息 和即时变化类信息,可采用高明度或高饱和度的色 彩,以提高用户的警觉性。
Auto-Mag® DNA 片段分选纯化回收试剂(磁珠法)是一款基于顺磁珠技术开发的高性能试剂,专为满足 下一代测序 (NGS) 文库构建中的 PCR 产物、DNA 片段和 RNA 的纯化需求而设计,同时支持 DNA 片段的大 小分选与高效回收。在 PCR 产物纯化方面,该试剂提供了单管和 96/384 孔板两种灵活格式,通过优化的缓 冲液选择性地结合 >100 bp 的 PCR 扩增产物,利用简便的清洗步骤去除多余引物、核苷酸、盐和酶,最终 使用低盐洗脱缓冲液或水进行温和高效的洗脱。在 DNA 片段大小分选中,用户可通过调整试剂与 DNA 样 本的体积比,精准选择目标 DNA 片段范围,并通过结合、洗涤和洗脱的简单操作回收分布均匀、符合实验 需求的目标 DNA 片段。
按钮布局的一致性,机载显控系统的人机工效研究也 逐渐得到了相关领域的重视。为了解决仪表板日益拥 挤的问题,工程师在第 2 代机电伺服仪表的基础上对 飞行仪表进行综合,也对指示相关信息的仪表进行综 合,减少仪表数量;同时将无线电导航和其他经过计 算机加工的指引信息综合进相关的显示器中,形成第 3 代飞机仪表,即综合指引仪表。综合指引仪表不但 可以显示飞机综合的实时状态信息,同时还通过指引 信息告诉飞行员如何正确操纵飞机,以达到预定飞行 状态或目的地 [5] 。第 3 代头盔显示系统首次采用虚拟 成像技术,可直接将虚拟画面投射到驾驶员的面罩 上,配合计算机图像和数据处理运算技术,具备了实 时呈现画面的能力。 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在军事领 域广泛应用,现代战争形态演变不断突破,向着机械 化、信息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进入 21 世纪,触 屏及语音交互的方式取代了烦琐复杂的硬件按钮操 作,更为清晰的数字化屏幕也为信息显示提供了更大 的发展空间。第 4 代新型战斗机的机载设备通过更 大、更清晰的数字化屏幕呈现出更加多样的信息内 容。这一时期的人机交互主要通过数字屏幕进行信息 输出,通过语音、触摸屏和简洁的按键等多通道进行 信息输入。未来飞行员头盔的发展趋势是研制功能强 大、集综合性防护于一体的头盔系统,全息投影技术 也会逐渐发展成熟并应用于头盔显示器中 [6] 。历代战 机座舱显控界面见图 1 。 对战机座舱显控系统的发展,各领域的研究人员 针对人因工效、人机交互、座舱显示技术、人机协同 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研究。总结 20 世纪 80 年代至今具 有代表性的人物及研究成果,其研究成果引用量较高, 为座舱显控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或技术支撑,见表 1 。 军事技术的发展促使战场环境复杂性的大幅提 升,如 F–35 的大屏幕显示器将远不能满足飞行员获 取信息数据流的显示需求,而未来战斗机为了隐身, 会减小座舱空间,进而缩小座舱显示面积 [25] 。座舱内 的系统控制器将尽可能简化,除了保留一些控制飞行 的基本操作杆和少数与安全相关的控制器,其余的操
I , Aero Vironment 公司的 Puma AE , L-3/BAI 公司的 Geneva Aerospace Mobius , Insitu 公司的
摘要 研究了低压射频 (RF) 驱动磁增强电容耦合等离子体中的电子动力学和功率吸收机制。重点研究的装置是一个几何不对称的圆柱形磁控管,轴向具有径向不均匀的磁场,径向具有电场。使用冷等离子体模型和单粒子形式对动力学进行分析研究,并使用内部能量和电荷守恒粒子室内/蒙特卡罗碰撞代码 ECCOPIC1S-M 对动力学进行数值研究。发现动力学与未磁化的参考放电有显著不同。在通电电极前方的磁化区域中,在鞘层膨胀期间会产生增强电场,在鞘层塌陷期间会产生反向电场。这两个场都是确保放电维持电子传输以抵抗磁场限制效应所必需的。相应的方位 E × B 漂移可以将电子加速到非弹性能量范围,从而产生一种新的射频功率耗散机制。它与霍尔电流有关,性质上不同于欧姆加热,以前的文献中将其归类为欧姆加热。这种新的加热方式有望在许多磁化电容耦合放电中占主导地位。建议将其称为“µ 模式”,以将其与其他加热模式区分开来。
应对新兴病毒感染的持续威胁 Yoshihiro Kawaoka - 日本东京大学和国家全球健康与医学中心;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 yoshihiro.kawaoka@wisc.edu 每年都会发生流感疫情,导致发病率和死亡率上升,尤其是在脆弱人群中,例如幼儿和老年人。此外,偶尔也会发生大流行,例如 1918 年大流行。因此,流感对全球经济产生了巨大影响。相比之下,埃博拉病毒自 1976 年才被发现,直到最近,这种病毒的爆发造成的死亡人数相对较少,因为它们发生在农村偏远地区。然而,2014 年西非的疫情发生在一个人口稠密的大城市地区,改变了我们对埃博拉病毒爆发的理解。2019 年 12 月,SARS-CoV-2 在中国出现并在全球传播,引发了自 1918 年大流行以来的第五次大流行。我将讨论我们最近对这些病毒的研究。为气候驱动的感染扩大做好准备 Rino Rappuoli - 意大利锡耶纳生物技术基金会 rino.rappuoli@biotecnopolo.it 气候变化是传染病的强大放大器,几种热带病原体已经到达欧洲大陆。接触已知病原体的风险增加,以及可能出现具有大流行潜力的未知病原体,要求在诊断、疫苗、抗体和治疗方面进行科学驱动的投资,以减轻新疾病的影响。会议上将讨论世界如何为这种情况做准备的概述。卢布尔雅那微生物与免疫研究所的疫情防控 Tatjana Avšič-Županc - 斯洛文尼亚卢布尔雅那大学 tatjana.avsic@mf.uni-lj.si 卢布尔雅那大学医学院微生物与免疫研究所 (IMI MF UL) 是斯洛文尼亚最大的微生物与免疫医学研究与教学中心。讲座将介绍过去二十年来该研究所实验室在疾病暴发防控方面取得的成就。 推进欧洲研究:国家卫生机构在欧洲伙伴关系中的作用,这些伙伴关系与“同一个健康”抗微生物耐药性、流行病防控以及与 ECRIN/ItaCRIN 的合作相关 Maria Josè Ruiz Alvarez - 研究协调与促进服务 (CORI) 和意大利国立卫生研究院 (IS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