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是中国空间科学的门户,统筹管理全国科学卫星任务,是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的诞生地。在6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牵头实施了中国第一个科学驱动的航天任务“双星计划”,并陆续实施了暗物质粒子探测器(悟空号)、量子实验卫星(墨子号)、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慧马号)、太极一号、空间太阳天文台(夸父号)、爱因斯坦探测器(EP)等一批国家空间科学战略优先项目一、二期科学任务。目前,我国空间科学卫星系列已经基本形成,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未来,中欧联合发射的太阳风磁层电离层链路探测器(SMILE)也将于2025年发射。此外,刚刚发布的《国家中长期空间科学发展规划(2024-2050)》是我国首部国家级规划,确定了五大科学主题。围绕这些主题展开的一系列未来科学任务,将深化人类对宇宙的科学认识。
高性能科学卫星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高性能科学卫星目前是政府资助机构的专属领域。Twinkle 太空任务背后的团队正在开发一种新型小型可持续科学卫星,利用商业太空领域的最新创新。 太空机构执行的科学任务对科学和社会产生了变革性影响。旅行者号等任务揭示了有关我们太阳系及其他地区的宝贵信息,而 Envisat 等地球观测卫星则提供了证实全球变暖的长期温度趋势。这些开创性的任务带来了无数发现,并为太空仪器设定了高技术标准。 哈勃和斯皮策太空望远镜以及 XMM-Newton 等一般空间科学观测站通常涵盖多种科学用例。这些卫星内的高性能科学仪器通常需要为每个任务专门开发的复杂而尖端的技术。由于开发时间长且实施成本高,与商业地球观测等其他领域相比,运行中的科学卫星数量相对较少。因此,到目前为止,科学界不得不在大量超额认购的太空望远镜上争夺时间。地面观测和新的小型机器人望远镜网络通常更容易获得,设施由政府间和私人组织建造和管理。许多这样的设施已经开发出创新的数据访问模型,包括出售望远镜“夜晚”和基于会员制的调查合作模型。随着时间的推移,社区已经习惯了这种新方法,购买“望远镜时间”的资金补助也随之增加。不幸的是,地面观测有其自身的挑战和局限性,由于地球大气的吸收和散射,大部分电磁波谱被阻挡。此外,天空和望远镜的热背景变化很大,使得在红外波长下无法进行高精度的地面观测。太空仪器可以克服这些问题,但众所周知,将卫星送入太空既困难又昂贵。全球许多大学和研究机构都通过建造内部科学“立方体卫星”(质量为几公斤 1 的卫星)来挑战当前模式。然而,与立方体卫星格式兼容的仪器通常太小,无法解决广泛的科学问题。到目前为止,这些问题只能通过政府机构建造的旗舰任务来解决。
13特设小组 G [COS 小组],第 3 次会议(19/3/63),COPERS/LPSC/78,24/4/63,附有附录 1 和 2。LPSC,第 6 次会议(29/4/63),COPERWLPSC84,7/5/63;第 8 次会议(7-8/2/64),COPERWLPSCD23,313164。另见 COPERWLPSCBO,26/4/63 和 COPERS/GTST/82,rev. 1,14/6/63。在此阶段,高偏心轨道卫星和太空探测器这两个术语经常互换使用。事实上,前者是轨道为高偏心椭圆且远地点超过 50,000 公里的卫星;太空探测器是进入逃逸轨道的航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