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本次调查中,在印度卡纳塔克邦的 Ponnampet 和 Mandya 地区进行了稻瘟病反应的表型评估,结果表明,IR64、Jaya、KMP153、IR30864、Mandya Sona-1、Mandya Sona-2、KCP- 1、Dodda Byra 和 Malgudi Sanna 等水稻品种易受叶瘟和颈瘟的影响。此外,抗叶瘟的水稻品种如 KMP200、DHMAS70Q164-1b、Karibatta、Coimbatore Sanna 等仅对颈瘟表现出易感反应。相比之下,抗颈瘟的品种如 JyothixBR2655、Punkutt Kodi、Sirsi、222 和 Gangadale 也易受叶瘟的影响。只有一个品种 BR2655 对叶瘟和颈瘟病均表现出抗性。使用简单序列重复标记进行的基因型研究表明,通过分析所选水稻品种和来自不同生态区域的传统水稻品种的抗性基因分布和基因分型,使用等位基因特异性标记鉴定出 20 个主要的稻瘟病抗性基因。20 个主要稻瘟病抗性基因的单个基因频率从 10.34 到 100% 不等。Pi9 和 Pizt 基因中抗性基因分布频率分别较低和较高。本研究结果将有助于通过遗传学研究和植物-病原体相互作用制定提高稻瘟病抗性的策略。
对产量相关性状进行遗传解析可用于通过分子设计育种提高小麦产量。本研究对 245 个小麦品种进行了基因分型,在 7 种环境下测定了 13 个与产量相关的株高、粒重和穗相关性状,利用单基因座和多基因座模型,通过全基因组关联研究 (GWAS) 鉴定了 778 个与这些性状相关的基因座。其中 9 个为主效基因座,还有 7 个为新发现的基因座,包括:Qph/lph.ahau- 7A(株高 (PH) 和叶枕高度 (LPH))、Qngps/sps.ahau-1A(穗粒数 (NGPS) 和穗小穗数 (SPS))、Qsd.ahau-2B.1 和 Qsd.ahau-5A.2(小穗密度 (SD))、Qlph.ahau-7B.2(LPH)、Qgl.ahau-7B.3(粒长 (GL))和 Qsl.ahau-3A.3(穗长 (SL))。通过标记开发、重新 GWAS、基因注释和克隆以及序列变异、单倍型和表达分析,我们确认了两个新的主要基因座,并确定了潜在候选基因 TraesCS7A02G118000(命名为 TaF-box-7A)和 TraesCS1A02G190200(命名为 TaBSK2-1A),它们分别与 PH 相关性状的 Qph/lph.ahau-7A 和穗相关性状的 Qngps/sps.ahau-1A 相关。此外,我们报道了两种有利的单倍型,包括与低 PH 和 LPH 相关的 TaF-box-Hap1 以及与高 NGPS 和 SPS 相关的 TaBSK2-Hap3。总之,这些发现对于提高小麦产量和丰富我们对产量相关性状复杂遗传机制的理解很有价值。
全球气温上升导致温室内芒果 ( Mangifera indica L. ) 的种植面积扩大,尤其是在韩国南部。然而,芒果树过度的营养生长会阻碍生殖生长和果实生产,对温室种植构成挑战。花芽分化过程中赤霉素 (GA) 水平过高会阻碍这一过程,减少开花和结果。这项先导研究调查了已知的 GA 抑制剂多效唑 (PBZ) 和调环酸钙 (Pro-Ca) 对温室条件下生长的芒果树花芽分化和穗发育的影响。设立了两个处理组:PBZ 一次和两次(22.9% 悬浮浓缩液中 1,500 ppm)以及 Pro-Ca 一次和两次(20% 悬浮浓缩液中 500 ppm)。处理于 2022 年 7 月进行,在夏季修剪后枝条变硬后进行,恰逢花芽分化诱导期(2022 年 11 月中旬至 2023 年 1 月中旬)。在此期间,平均温度和平均相对湿度分别为 13.4°C 和 62%。通过七个阶段观察到生殖生长变化。PBZ 一次和两次处理最快达到第 2 阶段(花芽起始),其次是 Pro-Ca 一次和两次,以及对照组,均在四天内完成。值得注意的是,处理和对照之间的结果没有显著差异。关于穗特征,PBZ 两次产生的穗最长,而 Pro-Ca 两次产生的穗最短。然而,所有组的穗宽度保持相似。研究结果表明,PBZ 两次、Pro-Ca 一次和 Pro-Ca 两次处理可有效促进花芽分化并根据生长特性提高穗质量。此外,随后的 GC-MS 分析和热图分析发现,所有样品(包括对照组和处理组)中都存在八种关键代谢物,这些代谢物均与芒果开花反应有关。总体而言,GA 抑制剂在诱导花芽分化方面表现出良好的效果。
玉米:美国人熟知并喜爱的作物……或者至少我们是这么认为的。现代玉米看起来与其原始形态——一种名为大刍草的野草——如此不同,你很难认识到这两种植物有关联。经过数千年的定向进化,大刍草的小穗和难以消化的谷粒进化成了玉蜀黍的大穗,每个穗上有多达 500 颗多汁的谷粒(图 1)。1 玉米只是人类主导植物进化的一个例子;自文明开始以来,我们就一直在驯化和栽培农作物品种。虽然用于选择性育种植物的技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得越来越先进,但基本原理仍然是一样的——利用物种中现有的变异来增加我们认为“理想”性状的流行率,比如玉米的穗更大。从历史上看,这是通过连续的育种实现的;今天,借助强大的基因组编辑工具,我们能够用更少的时间和精力获得相同(甚至更显著)的结果。
木霉是一种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的世界性真菌。这种有益真菌在农业、纺织和造纸等多个行业(包括制药行业)中有着不同的用途。木霉属还有其他作用机制,包括产生用于不同行业的不同酶和分泌的次生代谢物。已对不同木霉种的基因组进行了测序,以确定产生几种化合物的机制。多种技术的进步使得开发出用于木霉遗传改良的转化工具成为可能,从而增加了生物量、初级和次生代谢物以及酶。因此,基因改造旨在增加几种木霉菌株的化合物产量。通过基因表达分析对木霉进行表征对于生物技术应用至关重要。它有助于应对当今农业面临的最具挑战性的问题之一,包括气候变化和攻击商业和食品需求量大的作物的病原体的出现。总之,本综述分析了从基因上改良木霉菌株的各种策略及其在农业、纺织、造纸和制药行业的多种应用。作为对未来具有潜在影响的研究的建议,建议优化木霉菌株中的特定基因改造,以提高其适应性和应对农业新挑战的有效性,尤其是与气候变化相关的挑战。研究转基因木霉菌株与环境可持续农业实践之间可能产生的协同作用可能有助于开发作物保护和产量提高的解决方案。
• 豌豆和小扁豆根部次生代谢物/多酚对根腐病的影响。• 利用分子育种和常规育种提高豌豆和小扁豆的根腐病抗性并快速释放品种。• 燕麦镰刀菌毒素敲除分离株的宿主-病原体相互作用• 小扁豆的基因编辑。• 表征 SK 中丝囊霉和镰刀菌种群的多样性和丰度。• 扩大加拿大西部丝囊霉基因组资源。• 优化作物轮作以减轻小扁豆和豌豆根腐病对丝囊霉的 RNAi 控制。• 对丝囊霉的 RNAi 控制• 小扁豆和苜蓿根部感染模型中根腐病的内生控制。• 使用从土壤中分离的细菌对丝囊霉根腐病进行生物防治。• 使用生物防治、天然产物和耐受品系进行 IPM 金字塔式推广。
氧化应激在糖尿病发育中起发病机理。本研究旨在评估Casearia Esculenta root提取物对链蛋白酶(STZ)诱导的糖尿病大鼠氧化应激相关参数的影响。用C. esculenta根提取物(45天)显着(P <.05)降低了硫巴比妥酸反应性物质(TBARS),并明显改善了组织抗氧化剂状态,例如谷胱甘肽(GSH),cas酸(GSH),抗性酸(Vitamin C)和α-tococopopopopopopoperol(viteamin cocopopoperol(viteamin c)和vifamiabin(viteamin c)。在糖尿病患者中,酶抗氧化剂的活性,例如超氧化物歧化酶(SOD,EC 1.11.1.1)过氧化氢酶(CAT,EC 1.11.1.6)的活性显着降低,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EC 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6)的活性却降低了。在45天的时间内,用C. esculenta root提取物治疗糖尿病大鼠的这些水平接近正常水平。这些结果表明,C. esculenta根提取物在STZ诱导的糖尿病大鼠中表现出抗过氧化和抗氧化作用。
摘要 在两个农业季节中,进行了一项田间试验,以量化本地细菌接种剂对不同氮 (N) 施肥量下小麦作物生长、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小麦在实验技术转移中心 (CETT-910) 的田间条件下播种,该中心是来自墨西哥索诺拉州亚基谷的代表性小麦作物区。试验采用不同剂量的氮 (0、130 和 250 kg N ha −1 ) 和细菌联合体 (BC) (枯草芽孢杆菌 TSO9、B. cabrialesii subsp. tritici TSO2 T 、枯草芽孢杆菌 TSO22、B. paralicheniformis TRQ65 和 Priestia megaterium TRQ8) 进行。结果表明,农业季节影响叶绿素含量、穗大小、每穗粒数、蛋白质含量和全麦粉黄度。在施用 130 和 250 kg N ha −1(常规氮肥剂量)的处理中,叶绿素和归一化植被指数 (NDVI) 值最高,冠层温度值较低。氮肥剂量影响小麦黄色浆果、蛋白质含量、十二烷基硫酸钠 (SDS) 沉降量和全麦粉黄度等品质参数。此外,在 130 kg N ha −1 的施用量下,施用本地细菌联合体可使穗长和每穗粒数增加,从而提高产量(与未接种处理相比,每公顷增产 1.0 吨),且不影响谷物品质。总之,使用这种细菌联合体有可能显著促进小麦生长、产量和品质,同时减少氮肥施用,从而为提高小麦产量提供一种有前途的农业生物技术替代方案。
鉴于2023年国内市场利率持续偏低,穗信云链把握机遇,加强与各大金融机构的紧密合作,以更高效率、更低利率为中小企业提供信贷支持。集团不仅全面支持新一代票据及供应链票据受理,还加强银行承兑汇票受理,与近10家银行合作。随着穗信云链服务受理能力的进一步提升,2023年交易规模突破百亿元,较去年同比增长131%。其中票据业务同比增长185%,带动金融科技服务板块经营利润达4,300万港元,同比增长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