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喻是一种认知表征,通过这种表征,我们试图凭借类比的力量来理解现象,用一个对象或想法代替另一个对象或想法,将属性赋予对象,而这些属性实际上并不具备(Childs and Fowler,2006)。除了隐喻客观内容的这种替代之外,我们还发现一个心理维度,在这个维度中,隐喻元素之间的差异得到处理和解释,并推断出新的意义实体。例如,在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中,隐喻的有效性被视为其唤起心理意象的能力。因此,隐喻是一种创造性手段,通过它,它们不仅仅是表达现有的相似之处,而且还创造了一个解决所有差异的新的意义实体(Black,1962)。隐喻在交流和决策过程中广泛使用,它不仅被用作语言手段,而且极大地影响着人类对自己的看法,促进了观念的形成,并在定义主体的行为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Ricoeur,1978;Lakoff、Lawler 和 Johnson,1983)。隐喻产生的一个主要焦点是人类。从自我意识的那一刻起,以及在人的一生中,人们逐渐尝试进行比较和操纵,以了解身体、精神和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虽然机器隐喻可以追溯到早期的自然希腊哲学,但几个世纪以来复杂的经济、科学和社会力量逐渐将机器隐喻变成了 17 世纪关于人类的流行概念。在那种技术和文化背景下,以勒内·笛卡尔和托马斯·霍布斯为核心人物的隐喻蓬勃发展。在接下来的几个世纪里,机器隐喻一直是生物科学和人类研究的基本前提。随着它日益结出硕果,它成为现代生理学和医学巩固的核心部分。然后,随着精神病学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