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排水量不得超过 27,000 吨(也不能携带任何大于八英寸的火炮)。条约签订时,发明了全航空战舰的英国已经服役 5 艘航空母舰,另有两艘正在建造中。除第一艘外,其他所有航空母舰的排水量都在 26,000 至 29,000 吨之间,这显然是条约对单艘舰船设限的原因。相比之下,美国尚未服役其第一艘航空母舰兰利号 (CV 1),该航母是一艘改装的运煤船,满载时排水量约为 14,000 吨。日本正在建造其第一艘航空母舰——世界上第一艘从龙骨开始建造而非改装的专用航母——日本海军凤翔号,排水量略低于 10,000 吨。 5 考虑到皇家海军的优势,条约会议宣布兰利号和凤翔号为“实验性”舰艇,因此不计入吨位限制。6
出于安全和经济双重考虑,中国已逐渐将地缘政治重点从陆基控制转向海上发展。以十年前航母正式下水为标志,中国已投入资源将海军建设为蓝水力量,而非此前以近海防御为主。同时,作为海上力量的支柱,航母将在中国海军发展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最终重塑全球海权战略格局。本文旨在通过分析中国航母舰队的作战设计和中国海军战略的重构,探讨中国航母对南海海上秩序和全球海权战略格局的影响。中国航母在南海的存在及其固有的作战能力不可避免地给该地区带来了颠覆性的光芒,并引起美国和其他地区行为体对该地区自身活动和战略的关注。本研究对于理解中国在南海问题的大战略构想与实践、以及中美竞争背景下海洋新秩序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
无人机具有提高操作灵活性和降低任务成本的良好能力,我们正在利用固定翼无人机实现的自动航母着陆性能改进。为了展示这种潜力,本文研究了两个关键指标,即基于 F/A-18 大攻角 (HARV) 模型的无人机飞行路径控制性能和降低进近速度。着陆控制架构由自动油门、稳定增强系统、下滑道和进近航迹控制器组成。使用蒙特卡洛模拟在一系列环境不确定性下测试控制模型的性能,包括由风切变、离散和连续阵风以及航母尾流组成的大气湍流。考虑了真实的甲板运动,其中使用了海军研究办公室 (ONR) 发布的海军环境系统表征 (SCONE) 计划下的标准甲板运动时间变化曲线。我们通过数字方式演示了允许成功着陆航母的限制进近条件以及影响其性能的因素。
・ Katsuya Tsukamoto,“海军航空作战: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航空母舰作战的发展”,2014 年国际战争史论坛论文集:“联合作战和联合作战的历史”,2015 年 3 月,第 71-83 页。 ・ Katsuya Tsukamoto、Toyoko Kudo 和 Shuji Sue,“为什么国家保持无核状态?扩展威慑对核扩散的影响”,NIDS 安全报告,第 10 期(2009 年 12 月),第 51-90 页。
就像新婚夫妇想要一个“第一套住房”一样,一个新兴大国也想要一艘“第一套航母”。中国海军终于实现了拥有一艘航空母舰并出海的长期梦想。这是改变中国海军及其与世界关系的漫长旅程的第一步。2011年8月10日星期三当地时间凌晨5点40分,在最初提出这一想法的80多年后,中国第一艘航母在严密的保安下消失在大雾中,从辽宁省东北部大连港香炉礁码头驶出,开始在渤海和黄海北部进行海试。这是中国作为一个正在崛起的大国的又一次亮相。航母下水后,举国上下充满了爱国自豪感。中国军事科学学会副秘书长罗援少将说道:“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有的东西和没有的东西的效果完全不同。” 1 为纪念中国海上力量的新时代,并在此过程中进一步促进经济发展,目前正在制定计划。天津是中国四个直辖市之一,计划于 2011 年 10 月开设中国第一家以航空母舰为主题的酒店,该酒店以基辅号为原型,基辅号曾是苏联太平洋舰队的旗舰,现在是天津滨海航空母舰主题公园的核心。像基辅号这样强大的中国旗舰还很遥远,但北京已经率先采取行动
由于对安全性、高性能操作以及不确定和高度动态环境的要求,无人机自主降落航空母舰的控制问题具有挑战性。本文提出了一种针对此类问题的控制方案,该方案利用模型预测控制 (MPC) 方法,使无人机在其性能极限下也能安全运行。虽然实时计算要求通常会限制基于优化的控制中使用的模型的保真度,但本文证明了高保真计算流体动力学 (CFD) 模型可通过构建基于投影的降阶模型 (ROM) 在 MPC 框架内使用。然后开发了基于 CFD 的 MPC 方案在下滑道跟踪问题中的应用,以证明所提方法的有效性。
飞行员通常认为,在航空母舰上着陆是最困难的训练之一,因为能见度条件、航空母舰动力学和狭小的着陆区使着陆变得复杂。根据能见度条件,可以使用几种接近航空母舰的方法,如 [1] 中所述。在我们的案例中,研究的轨迹包括在距离航空母舰 7.5 公里处开始下降,并将钩子放在所需的下降滑行上。为了确保着陆精度,不进行拉平。方法可以总结为保持下降率和迎角恒定,以保持飞机稳定性并防止失速。航空母舰上的着陆控制并不是一个新问题。它使用经典传感器(如雷达或相对 GPS [2])进行研究,这些传感器确定相对于参考轨迹的误差,并使用控制律对其进行校正,该控制律可以是最优的 [3] 或鲁棒的 [4]。[3] 中实现了一些航空母舰动力学预测模型,以改进控制。几十年来,出于认知和安全方面的考虑,人们一直在研究飞行员着陆时使用的视觉特征。目的是了解飞行员使用的特征并确定他们的敏感性[5],以便模拟人类反应并改善飞行员训练。[6] 介绍了用于在对准、进近和着陆期间控制飞机的视觉特征的相当完整的最新技术水平。例如,消失点和撞击点之间的距离允许飞行员跟随下降滑行。在[7]和[8]中,考虑到小角度假设,建立了相对姿势和视觉特征之间的联系。航母着陆主要在辅助系统范围内研究,该辅助系统处理光学着陆系统的可见性。海军飞行员降落在航母上的方法之一是控制飞机,以便将平视显示器 (HUD) 上的下滑道矢量聚焦到甲板上的三角形标记上,如图 1a 所示。另一种方法是将飞机的下滑道矢量与甲板上的三角形标记对齐,如图 1a 所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摘要 在对航母编队作战科目演习数据进行采集和统计的基础上,引入案例推理技术,通过服役频次自适应计算赋予特征属性权重,形成一种基于自适应案例推理的油料消耗智能预测方法。
长度..................................................................51.5 英尺/15.7 米 速度...............................................................1.6 马赫 翼展...............................................................43 英尺/13.1 米 翼面积...............................................................668 平方英尺/62.1 平方米 作战半径(内置燃料).................................>600 海里/1,100 公里 航程(内置燃料)...............................................>1,200 海里/2,200 公里 内置燃料容量.................................................19,200 磅/8,708 千克 最大过载等级.......................................................7.5 武器有效载荷.......................................................18,000 磅/8,160 千克 推进器...............................................................F135-PW-100 推力*.........................................................................40,000 磅(最大)/25,000 磅(百万)
摘要:着陆是航空母舰上所有作业中最危险的任务之一,着陆安全对飞行员和甲板操作都至关重要。目前,舰载机着陆的安全性通过设计自动着陆控制器和训练飞行员提高其控制能力来提高,但迄今为止尚未研究选择着陆路径的重要性。本文研究了航空母舰着陆路径选择问题,因为存在多个对应于不同情况的候选路径。考虑到环境信息和人为判断的模糊性,提出了一种模糊路径选择策略来解决该问题,目标是为飞行员提供更合理的决策。该策略考虑到了工业界广泛使用的模糊多属性群决策 (FMAGDM) 的思想。首先,给出着陆路径选择的背景。然后,抽象出影响决策的因素并建立概念模型。开发了基于TOPSIS的群决策方法来表示每个决策者对每条备选路线的偏好,并考虑到飞行员和着陆控制台操作员(LCO)的知识和权重来确定当前环境下的最佳着陆路径。在不同设置(即不同环境下)下进行实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