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位于皮质下区域的病变难以安全进入。管状牵开器越来越多地被成功使用,通过最大限度地减少脑牵开创伤和径向分布压力来进入病变,并发症少。双目手术显微镜和单目外窥镜均可用于通过管状牵开器观察病变。我们提出了最大规模的多外科医生、多机构系列研究,以确定经皮质-经管状方法切除颅内病变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同时实现显微镜和外窥镜可视化。方法我们回顾了一系列多外科医生、多机构病例,包括使用 BrainPath(NICO,印第安纳州印第安纳波利斯)或 ViewSite 脑通路系统(VBAS,Vycor Medical,佛罗里达州博卡拉顿)管状牵开器(n = 113)进行经皮质-经管状颅内病变切除术。结果共进行了 113 例颅内病变经管状切除术。患者的病变种类多样,包括 25 例海绵状血管瘤(21.2%)、15 例胶质囊肿(13.3%)、26 例胶质母细胞瘤(23.0%)、2 例脑膜瘤(1.8%)、27 例转移瘤(23.9%)、9 例神经胶质瘤(7.9%)和 9 例其他病变(7.9%)。病变深度低于皮质表面的平均深度为 4.4 cm,平均病变大小为 2.7 cm。81 例(71.7%)患者实现了全切除。永久性并发症发生率为 4.4%。一名患者(0.8%)出现一次术后早期癫痫发作(术后 < 1 周)。没有患者出现晚期癫痫发作(> 1 周随访)。术后平均住院时间为 4.1 天。结论管状牵开器为切除颅内病变提供了微创手术通道。它们为神经外科器械库提供了一种有效的工具,可以切除皮质下病变且并发症发生率低。
根据国际糖尿病联合会的数据,2019 年全球约有 4.63 亿糖尿病患者,预测到 2045 年这一数字将增至 7 亿[1]。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糖尿病最常见、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是导致劳动人口失明的主要眼病[2–4]。据报道,不同国家的糖尿病患者中 DR 的患病率为 10%~61% [5]。但研究表明,早期对 DR 进行合理的干预和治疗,可取得良好的预防病情发展的效果,并显著降低失明率[6–8]。不幸的是,居住在县城、乡镇、村庄和边缘地区的人们往往缺乏足够的健康知识。等到这些人被发现患有DR时,往往已发展到严重阶段,造成了不可逆的视力损害,不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也增加社会和家庭的经济负担,往往导致家庭陷入贫困。因此,扩大DR筛查区域,开展有针对性的防盲治盲,可以大大减少可治愈盲。遗憾的是,我国眼科医生数量不足,尤其在基层医疗机构,根据2016年中华医学会第21次全国眼科学会的数据显示,我国20%的县级医院没有设立眼科,即使设立眼科的机构,眼底病专科医生也寥寥无几,这些地区眼科医生与患者之比为1:3000[9],极不平衡。因此,加大糖尿病患者筛查力度,提高人们对 DR 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已成为我国主要公共卫生挑战之一[10–12]。基于人工智能(AI)的辅助手段对 DR 诊断高效、廉价、操作简便[13]。EyeWisdom 是智源慧图公司(Vistel)于 2017 年开发的基于人工智能算法的眼底疾病辅助诊断系统,主要包括针对 DR 的辅助诊断系统 EyeWisdom DSS 软件和以眼科多疾病筛查为核心功能的系统 EyeWisdom MCS 软件[14]。EyeWisdom 可通过人工智能算法根据受试者的眼底照片和病史筛查 DR、青光眼、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等近 20 种不同的眼部疾病。它不仅可以直观地对筛查结果提供建议,还可以显示微血管瘤、视网膜出血、硬性渗出、棉绒斑等9种典型DR病变,帮助临床医生确认检查结果。此外,这款眼底图像分析软件是一款云端产品,结合互联网和5G技术,可实现实时远程医疗,从读取图像到输出结果仅需10秒。EyeWisdom AI算法已在临床实践中进行了训练,并通过EyePACS数据库获得的视网膜图像进行了验证[15]。但目前尚无关于眼底病诊断和分级疗效的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