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IC 是锂离子 / 锂聚合物充电电池的高端保护 IC,包含高精度电压检测电路、延迟电路和三重升压充电泵,用于驱动外部充电 / 放电 FET。适用于保护 1 节锂离子 / 锂聚合物充电电池组免受过充电、过放电和过电流的影响。通过使用外部过电流检测电阻,本 IC 实现了高精度过电流保护,且受温度变化的影响较小。 特点 ● 高精度电压检测电路 过充电检测电压 3.500 V ~ 4.800 V (5 mV 进阶) 精度±15 mV 过充电解除电压 3.100 V ~ 4.800 V *1 精度±50 mV 过放电检测电压 2.000 V ~ 3.000 V (10 mV 进阶) 精度±50 mV 过放电解除电压 2.000 V ~ 3.400 V *2 精度±75 mV 放电过电流 1 检测电压 -3 mV ~ -100 mV (0.25 mV 进阶) 精度±1 mV 放电过电流 2 检测电压 -6 mV ~ -100 mV (0.5 mV 进阶) 精度±3 mV 负载短路检测电压 -20 mV ~ -100 mV (1 mV 进阶) 精度±5 mV 充电过电流检测电压3 mV ~ 100 mV(0.25 mV 进阶) 精度±1 mV 0 V 电池充电禁止电池电压 1.45 V ~ 2.00 V *3(50 mV 进阶) 精度±50 mV ● 过热检测功能:有、无 ● 带外置 NTC 热敏电阻的高精度温度检测电路(阻值:25°C 时 100 kΩ±1% 或 470 kΩ±1%,B 常数:±1%) 过热检测温度 +65°C ~ +85°C(5°C 进阶) 精度±3°C 过热释放温度 +55°C ~ +80°C(5°C 进阶)*4 精度±5°C ● 内置电荷泵:三重升压(调节电压 = V DD + 4.2 V) ● 检测延迟时间仅由内部电路产生(不需要外置电容器)。 ● 放电过电流控制功能 放电过电流状态的解除条件 : 断开负载、连接充电器 ● 0 V 电池充电 : 允许、禁止 ● 休眠功能 : 有、无 ● 省电功能 : 有、无 ● PS 端子内部电阻连接 通常状态下 : 上拉、下拉 省电状态下 : 上拉、下拉 ● PS 端子内部电阻值 : 1 MΩ ~ 10 MΩ (1 MΩ 进阶单位) ● PS 端子控制逻辑 : 动态 "H"、动态 "L" ● 高耐压 : VM 端子、CO 端子和 DO 端子 : 绝对最大额定值 28V ● 宽工作温度范围 : Ta = -40°C ~ +85°C ● 低消耗电流 工作时 : 6.0 µA 典型值、10 µA 最大值 (Ta = +25°C) 休眠时 : 50 nA 最大值 (Ta = +25°C) 过放电时 : 1.0 µA 最大值(Ta = +25°C) 省电时:50 nA(最大值) (Ta = +25°C) ● 无铅、Sn100%、无卤素 *5
简介 1912 年,人们偶然发现了苯巴比妥的抗惊厥特性,这为现代癫痫药物治疗奠定了基础。随后的 70 年里,苯妥英、乙琥胺、卡马西平、丙戊酸钠和一系列苯二氮卓类药物相继问世。这些药物被统称为“公认的”抗癫痫药物 (AED)。20 世纪 80 年代和 90 年代,癫痫药物的协同开发已导致(迄今为止)16 种新药物被批准作为难控成人和/或儿童癫痫的辅助治疗,其中一些药物可作为新诊断患者的单一疗法。这些药物被统称为“现代”AED。在这一前所未有的药物开发时期,我们对抗癫痫药物如何在细胞水平上发挥作用的理解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抗癫痫药物既不能预防也不能治疗,仅用于控制症状(即抑制癫痫发作)。反复发作的癫痫是神经系统间歇性和过度兴奋的表现,虽然目前市场上销售的抗癫痫药物的药理学细节仍未完全阐明,但这些药物基本上可以纠正神经元兴奋和抑制之间的平衡。人们认识到三种主要机制:调节电压门控离子通道;增强γ-氨基丁酸 (GABA) 介导的抑制性神经传递;减弱谷氨酸介导的兴奋性神经传递。表 1 重点介绍了目前可用的抗癫痫药物的主要药理学靶点,并在下文进一步讨论。当前抗癫痫药物靶点电压门控钠通道电压门控钠通道负责神经细胞膜的去极化和动作电位在神经元细胞表面的传导。它们在整个神经元膜、树突、胞体、轴突和神经末梢上表达。在产生动作电位的轴突起始段 (AIS) 中表达密度最高。钠通道属于电压门控通道超家族,由多个蛋白质亚基组成,在膜上形成离子选择性孔。天然钠通道由单个 α 亚基蛋白组成,该蛋白包含成孔区和电压传感器,与一个或多个辅助 β 亚基蛋白相关,这些辅助 β 亚基蛋白可以改变 α 亚基的功能,但对基本通道活动并非必不可少。哺乳动物脑中表达四种主要的钠通道 α 亚基基因,分别表示为 SCN1A、SCN2A、SCN3A 和 SCN8A,它们分别编码通道 Na v 1.1、Na v 1.2、Na v 1.3 和 Na v 1.6。这些通道在神经系统中的表达存在差异。Na v 1。3 的表达主要局限于发育早期阶段,而 Na v 1.1 是抑制性中间神经元的主要钠通道,Na v 1.2 和 Na v 1.6 在主要兴奋性神经元的 AIS 中表达。Na v 1.2 似乎
摘要:该项目为电动汽车(EV)提供了动态的无线充电系统,将Arduino Uno MicroController作为主要控制器。该系统具有嵌入在车道基础设施中的发射器(TX)线圈,并安装在车辆单元中的接收器(RX)线圈,在运动中可以连续充电。通过电磁诱导将能量从TX线圈无线传递到RX线圈。Arduino Uno微控制器充当中央控制单元,管理电力传输,监视充电状态和调节电压水平。集成的物联网(IoT)传感器可实时数据收集有关充电参数和电池健康,提高效率和安全性。该系统的效率水平达到67%,同时提供安全性,可靠性,较低的维护和较长的产品寿命。关键字:无线电源传输;电动汽车;电感动力传递;电池充电等I.引言世界遭受了许多没有电力的问题。在日常生命中,电力在许多应用中很重要,例如移动,笔记本电脑,相机,传感器,仿生植入物,卫星和油平台。在1891年,尼古拉·特斯拉(Nikola Tesla)提出了无线功率传输的想法,他展示了第一个用于照明的无线电源传输系统[1]。有时在小电源插座上连接太多电线会变得不方便和危险。托马斯·帕克(Thomas Parker)在1884年实际实施的第一辆电动汽车。在主要源和二级负载之间有一个较大的空气间隙。直到1859年可充电电池都无法用于储存电力,法国物理学家加斯顿工厂发明了铅酸电池并减少了缺点。电动汽车在许多国家 /地区更受欢迎,电动汽车尺寸很小,例如公共汽车,汽车大,两轮车,电动自行车很小。电动汽车与普通车辆相同,但是电动汽车用于推进目的中,用于电动机电池的电源[1]。与常规的铅酸电池相比,可用的新型可充电电池可用,因此可以使用较小的电池,而储能容量也更高,并且重量也较小。充电过程对于插入电动汽车的用户来说是笨重的,因为要为电池充电,需要从车辆直接连接的充电器,或者有时电池已卸下用于充电目的。通过利用电感功率传输技术,简化了困难的充电过程[1]。电感功率传递(IPT)方法是设计是通过从静态发射器到一个或多个可移动的次级接收器来无线传递电源[1] - [7]。根据电源要求,电源是单相或三个阶段。WPT系统通常由电源,发射器(主要线圈),接收器(次级线圈),微控制器,电池,传感器,匹配电路组成[8]。取决于线圈IPT系统的磁性结构是分布的或集结的拓扑结构。AC电流是通过电源以非常低的频率在发射器线圈中产生的。通过磁场单主要线圈和多个二级线圈耦合。主要线圈中的恒定频率电流正在为WPT创建一个强大而可控的磁场。电力电子技术的进步已经发现了许多基于IPT系统的新应用,例如用于专业仪器的无线电源,在大空气间隙上为电动汽车的无线电池充电,材料处理这些是IPT系统的高功率应用[1] - [7]。其他示例包括医疗植入物,手机,照明这些是IPT系统的低功率应用[1] - [7]。IPT系统的相互耦合通常为一周。接收器线圈从发射器线圈中电离,并沿着长发射器轨道移动。IPT系统的优点在下面列出,[1] - [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