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到目前为止,仍然缺乏对陪伴技术或陪伴系统的本质的系统定义。在建立跨学科跨区域合作研究中心“认知技术系统陪伴技术”时,首次尝试提出这样的定义[42, 91, 44]。在这里,陪伴系统被指定为表现出特殊特征的认知技术系统:能力、个性、适应性、可用性、合作性和可信度。这些特征的精确定义以及如何实现这些特征的规范将在即将出版的书中给出[43]。本文介绍了陪伴技术研究和开发的当前最新水平。在第 2 节中,我们介绍了对实现伴随技术至关重要的研究领域,并回顾了将从其发展中受益匪浅的应用领域。第 3 节全面概述了以某种方式解决伴随技术的研究项目。同时,我们不仅参考了当前活跃的项目,还总结了与该领域相关的项目的完整历史。最后,我们在第 4 节中对未决问题和进一步发展进行了一些评论。
然而,到目前为止,仍然缺乏对同伴技术或同伴系统的本质的系统定义。在建立跨学科跨地区合作研究中心“认知技术系统同伴技术”时,首次尝试提出这样的定义[42,91,44]。在这里,同伴系统被指定为具有特定特征的认知技术系统:能力、个性、适应性、可用性、合作性和可信度。这些特征的精确定义以及如何实现这些特征的规范将在即将出版的书中给出[43]。本文介绍了同伴技术研究和开发的当前最新水平。在第 2 节中,我们介绍了对实现伴随技术至关重要的研究领域,并回顾了将从其发展中受益匪浅的应用领域。第 3 节全面概述了以某种方式解决伴随技术的研究项目。同时,我们不仅参考了当前活跃的项目,还总结了与该领域相关的项目的完整历史。最后,我们在第 4 节中对未决问题和进一步发展进行了一些评论。
人工智能及其配套技术机器人有望通过其分析、解释和执行人类行为的能力彻底改变人机关系(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2017 年)。这些能力在激发人们的兴奋和担忧的同时(Bostrom,2014 年),也引发了人们对指导技术发展的伦理和价值观的反思(Calo,2016 年)。因此,引发价值观演变的因素对于影响技术可能采用的形式至关重要。广义上讲,这些行为被视为在两个层面上运作:(1)通过认识论推断,通常通过神经科学观察——人类就像机器(McCulloch 和 Pitts,1943 年;Fodor,1975 年;Marr 和 Poggio,1976 年;Marr,1982 年;Piccinini,2004 年;Yuste,2010 年)和(2)通过本体论谓词,即作为人类元属性的推断类比——机器就像人类(Hornyak,2006 年;Kitano,2006 年;Sabanovic,2014 年)。由于人工智能设备的设计意图是减少人为干预的负担,它们越来越多地用于满足人类的一系列需求,从低阶运动辅助到高阶计算和社交功能,例如生活辅助伴侣和工作同事(Sabanovic,2014 年);因此,它们在多个层面上进行类比。尤其是高阶认知的模拟被视为价值归属的驱动因素——在此被理解为权利和道德权利的内在基础(Rothaar,2010),它源于关于技术操作类似于人类认知的本体论推论。也就是说,通过复制这些人类独有的能力,技术中本体论的入侵日益加深,以模拟本体论等价的名义推动价值进化。例如,Breazeale 的 Kismet 机器人不仅探索了促进人机交互所必需的社交手势,还探索了人类社交智能的构建,甚至探索了成为人类的意义(Breazeal,2002;Calo,2016)。因此,模拟挑战了传统的价值等级制度,将人类置于有机体生命的顶端,并为伦理、生物伦理和神经伦理实践奠定基础,这种优先顺序促进了人类的繁荣,同时也限制了对人类的有害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