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据报道,内嵌铝化物 RuAl 6 具有超导性,其 T c = 1.21 K。T c 处的归一化热容量跃变 Δ C/ γ T c = 1.58,证实了块体超导性。金兹堡-朗道参数 κ = 9.5 表明 RuAl 6 为 II 型超导体。与其结构类似物 ReAl 6(T c = 0.74 K)相比,探讨了 RuAl 6 的电子结构计算。根据晶体轨道哈密顿布居(- COHP)分析讨论了相的稳定性。两种材料 T c 的差异是由 RuAl 6 中发现的明显更强的电子-声子耦合引起的,这是反键相互作用明显更强的结果。另一种由铝团簇组成的化合物中超导性的出现可能扩大了临界温度与 Ga 团簇所示结构的相关性。■ 简介
电火花沉积 (ESD) 技术已用于在 9Cr 还原活化钢上涂覆铁铝化物涂层,该钢是用于聚变反应堆测试包层模块的结构材料。在 X 射线衍射技术、光学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和纳米压痕硬度测量的支持下,对铝化物涂层以及界面区域进行了相位识别和微观结构分析。微观结构检查表明,通过 ESD 工艺处理的钢的近界面微观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涂层/基材界面的基材侧由可能具有准非晶性质的软区和该界面下方的 M 23 C 6 型碳化物偏析富集区组成。然而,涂层显示出广泛的裂纹缺陷,需要将其去除才能可靠地评估其作为包层应用的阻挡层的适用性。
摘要:本研究使用人工神经网络 (ANN) 预测模型对钛铝化物 (TiAl) 在一系列温度范围内的热行为进行了全面分析。该研究调查了 TiAl 在不同温度点的各种材料特性,包括带隙、杨氏模量、密度、能量吸收、热导率和比热。ANN 模型准确地捕捉了 TiAl 材料特性随温度变化的趋势,并显示出随温度变化而变化的一致行为。这些发现为了解 TiAl 的热特性提供了宝贵的见解,并对其在制药、汽车和制造等行业的实际应用具有重要意义。这些见解可以指导更高效、更耐用的 TiAl 基材料和组件的开发,增强它们在各个行业苛刻的热条件下的实际应用,从而促进制药设备的进步,因为温度控制对于药物合成和灭菌、发动机部件、汽车排气系统和高温制造设备等工艺至关重要。关键词:ANN、钛、铝、材料特性预测、温度分析简介
来自执行董事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 ITA 工业委员会努力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5 全尺寸钛中部船舶剖面可制造性和结构性能调查.......................................................................................................19 全球铜、镍市场变迁为钛创造产业机遇.......................................................................................................19 22 DMRL 科学家发明铂铝化物涂层,保护航空发动机部件免受热腐蚀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6 使用钛网的工业水净化系统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8 Sipchem 高管介绍钛镀镍工艺的进展 . . . . . . . . . . . . 31 执行摘要 – TITANIUM USA 2013 摘要 . . . . . . . . . . . . . . . . . . .
O li M d 10th J 2025 12 30 16 30 背景:高温材料通常用于发电厂和航空发动机的恶劣环境中。在这种苛刻的工业环境中,通常使用基于钛合金、镍基高温合金和钢的高温合金。此外,热障涂层(如铂铝化物)和中间层对于保护镍基高温合金在使用过程中免于快速劣化非常重要。材料加工、性能、微观结构和测试对于成功使用这些材料至关重要。本课程旨在介绍这些先进材料及其加工、性能和测试,用于能够抗蠕变、氧化和热疲劳的高温。本课程涉及以上所有方面。
添加过渡元素(如 Cu、Fe 和 Ni)的铸造近共晶 Al-Si 合金是航空航天和汽车工业中常用的材料。[1,2] 此类合金的微观结构特点是共晶和初生 Si 以及嵌入 Al 基体中的多种富 Ni、Fe 和 Cu 铝化物形成的 3D 互连网络。[3 – 7] 在高温下(最高达约 300 – 350 ℃)长时间使用后,铝基体会过时,从而降低其强度和蠕变性能。为了提高这些 Al-Si 合金的强度和抗蠕变性能,可以使用额外的陶瓷增强材料,如短纤维和颗粒。[8 – 10] 研究表明,此类复合材料的微观机械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纤维的取向、颗粒的空间分布、
基于钛铝化物 (TiAl) 金属间化合物的合金重量轻,且具有优异的高温强度和抗氧化性。因此,在降低燃料消耗等需求的背景下,它们越来越多地用于商用飞机喷气发动机的低压涡轮叶片。神户制钢所一直致力于开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 TiAl 材料制造技术,利用添加高浓度铝时氧溶解度降低的现象设计了一种熔体脱氧方法,并实现了 0.03 质量% 或更低的氧浓度。该公司还通过构建使用冷坩埚感应熔炼 (CCIM) 方法的熔炼和铸造工艺,实现了窄成分范围(Al 含量±0.3 质量%)并提高了铸造产量(与传统方法相比 +25% 或更高)。本文还详细介绍了回收钛废料的技术并描述了未来的前景。
过去几十年来,世界各地对民用和军用飞机及直升机的航空发动机和结构部件的故障分析进行了持续全面的研究。虽然取得了很大进展,但随着新设计、材料和服务以及运营需求的引入,经常会遇到无法预见的问题。资源紧缩、预算限制、高维护和更换成本以及环境限制对管理航空工业提出了新的控制和方法。本文的目的是回顾过去几十年在分析和控制飞机老化和故障问题方面取得的进展。工作包括:1)。从物理学角度分析飞机和直升机的损伤和故障模式和机制;2)。聚合物基复合材料和陶瓷故障的建模和分析解决方案。该主题的研究领域非常广泛,可能从金属合金延伸到新材料(聚合物/陶瓷复合材料、铝化物),从传统到先进的结构设计,加工技术的进步等等。本文重点介绍了基于结构完整性概念的历史故障和经验教训、故障模式和机制、各种飞机部件的故障、结构复合材料的故障机制以及案例研究。
摘要。钛铝化物 (TiAl) 合金是一种金属间化合物,与镍基高温合金相比,它具有低密度、高熔点、良好的抗氧化和耐腐蚀性。因此,这些合金用于航空发动机部件,如涡轮叶片、燃油喷射器、径向扩散器、发散襟翼等。在运行过程中,航空发动机部件在氧化和腐蚀环境中承受高热负荷,导致磨损和其他材料损坏。由于交货时间长且费用高昂,更换整个部件可能并不可取。在这种情况下,维修和翻新可能是回收 TiAl 部件的最佳选择。不幸的是,目前还没有针对 TiAl 基部件的认可修复技术。基于增材制造 (AM) 的定向能量沉积 (DED) 可以作为帮助修复和恢复昂贵航空发动机部件的一种选择。在本文中,回顾了利用 DED 技术局部修复受损的 TiAl 基航空部件的努力。更换整个 TiAl 部件是不可取的,因为这样做成本昂贵。DED 是一种很有前途的技术,用于生产、修复、返工和大修 (MRO) 受损部件。考虑到航空工业的高质量标准,对 DED 修复的 TiAl 部件进行认证以供未来在飞机上使用非常重要。然而,目前尚无关于 TiAl 修复部件认证的标准。案例研究表明,人们正在考虑使用 DED 修复 TiAl 部件。在一台机器上完成加工、修复和精加工功能的混合技术是一种提高修复效率的有吸引力的实施策略。审查表明,对基于 DED 的修复技术的开发和应用的研究有限,这表明非常需要进一步研究。
• 在洁净煤技术方面,国际粉末冶金和新材料高级研究中心 (ARCI) 制备了一层薄金属陶瓷涂层,该涂层采用 HVAF 技术沉积在泵轴套的内外表面,用于组件级演示和 ODS 铁铝化物粉末填充罐(直径 72 毫米,长 200 毫米),共 7 个,并进一步交付给核燃料综合体进行镦锻和热挤压。在与低膨胀玻璃陶瓷 (LEGC) 设施和实现相关的 DRDO-ISRO 项目下,开发了一套用于激光陀螺仪应用的玻璃块,并交付给 DRDO 进行光学鉴定。• ARCI 于 2024 年 5 月 3 日与 M/s. Altmin Pvt Ltd., Hyderabad 签署了技术转让协议,用于制造锂离子电池的磷酸铁锂 (LFP) 阴极粉末材料(印度境内非独家权利)。 • 纳米和软物质科学中心 (CeNS) 的研究人员利用一种新型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制造了柔性压电能量发生器和道路安全传感器。原型设备显示出出色的功率密度。作为道路安全和智能门传感器的实时演示证明,这种新型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将成为开发高效、灵活和灵敏的能量收集和压力传感设备的潜在候选材料。 • 复合氧化物,尤其是尖晶石铁氧体,由于其可调节的物理化学性质,已成为传统二元氧化物半导体的有前途的替代品。CeNS 的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高性能 NOx 传感器,该传感器有可能通过利用 ZnFe2O4 (mZFO) 的混合尖晶石结构来克服现有传感设备的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