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仍然是全球面临的健康挑战,因此需要开发创新的治疗策略。在众多治疗方法中,微管靶向剂 (MTA) 已成为癌症治疗的突出候选药物。1 – 4 微管是细胞骨架的组成部分。它们是动态细丝,在各种细胞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包括细胞分裂、细胞内运输以及细胞形状和结构的维持。5 – 7 微管在这些重要细胞功能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使其成为抗癌干预的有吸引力的靶点。MTA 被认为是治疗多种癌症(包括肺癌、乳腺癌、卵巢癌和前列腺癌)的极具前景的药物。8 通过破坏微管的正常功能,MTA 已证明其在阻止细胞周期进程和诱导程序性细胞死亡方面的有效性。 9,10 根据作用机制,这些药物可分为三大类:微管稳定剂 (MSA)、微管不稳定剂 (MDA) 和微管靶向降解剂 (MTG)。MSA,例如紫杉烷和劳利马利德/佩洛鲁西德-A,可促进微管聚合和稳定。相反,MDA,例如长春花
化疗引起的周围神经病变 (CIPN) [1] 是某些神经毒性抗癌药物(如铂类化合物、紫杉烷、长春花生物碱和硼替佐米 [2])的常见且令人衰弱的副作用。CIPN 可导致手脚疼痛、麻木、刺痛和功能丧失,影响癌症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率 [3]。2023 年,美国报告了约 200 万例新发癌症病例,据报道约 58% 的患者需要某种形式的化疗 [4,5]。其中,铂类和紫杉烷类药物等神经毒性化疗药物最常用,据估计 50% - 70% 的癌症患者接受铂类疗法作为其治疗方案的一部分 [6]。在 2014 年的一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对 30 项临床研究中接受过各种神经毒性化疗的 4,179 名癌症患者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显示这些患者的 CIPN 总患病率为 48% [7]。患病率因治疗后的时间范围而异,约 68% 的患者在治疗后 1 个月出现 CIPN,60% 在 3 个月后出现 CIPN,30% 在 6 个月后出现 CIPN [7]。然而,CIPN 患病率因化疗类型而异,奥沙利铂的 CIPN 发生率最高,约为 71%,紫杉醇在治疗后 6 个月的患病率为 63% [8]。另一篇综述描述了铂类药物依赖性 CIPN 患病率为 70% - 100%,紫杉烷类药物为 11% - 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