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M”一词是“熟悉化”和“陌生化”技术的缩写,这些技术以前在艺术和基于艺术的教学法中为人所知(例如博亚尔的“被压迫者戏剧”/布莱希特的“隔阂效应”/伯杰的“观察方式”)。这些技术在哲学和人类学等学科中也很有名,旨在培养创造性、批判性、横向和富有想象力的思维,通过“让陌生的变得熟悉,让熟悉的变得陌生”来挑战正常化的文化观念和生活方式。陌生化技术的变革潜力也用于认知行为疗法 (CBT),首先识别然后改变以前被视为理所当然的思维和行为,包括通过基于艺术的干预,深化想象力、变革性、反思性和认知学习;鼓励创造性和批判性思维;并引发新的感官探索和理解方式,作为自主个人和社会变革的先驱。
摘要 艾未未首先将自己定位为一位思想家,他被好奇心甚至自私所驱使,并不回避嘲笑。通过沉浸和对不同、陌生条件的直接反应,他旨在使预设的思维陌生化,不让自己被理性所束缚,不被对世界的简单、预先确定的结论所引导。尽管艾未未自称其艺术行为本质上是自私的,但他的艺术行为通过共鸣变得无私,邀请观众参与他对世界的思想实验,他参与其中,仿佛世界是现成的。这次对话从跨国电影《树》(2021 年)开始,艾未未在其中细致地记录了巴西和中国工匠在创作 32 米高的铁雕塑《佩基树》(2018-2020 年)时的工作。我们从政治好奇心作为艺术家创作的驱动力、杜尚和沃霍尔的影响以及选择视听媒介来反映现实开始。讨论延伸到美学问题,将审美化问题与艾未未作为公共知识分子的角色联系起来,从早先为了不受干扰的透明度而拒绝美学或“美化”,到认识到新公众需要新的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