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探讨了中国如何借鉴阿尔弗雷德·塞耶·马汉和朱利安·科贝特的战略理论来塑造其在印度洋地区 (IOR) 的新兴海军理论和军事态势。本文追溯了马汉对海上力量和海军霸权的重视,以及科贝特的海上通信和平衡海上力量与陆地能力的概念。本文分析了中国加速的海军现代化,包括其航空母舰计划,以及其通过港口通道设施和安全伙伴关系在关键海上咽喉要道和延伸到印度洋地区的群岛链上不断增强的军事存在。本文认为,北京综合了一种混合海上战略,将马汉的决定性海军优势原则与科贝特倡导控制海上交通线以保护经济利益相结合。尽管在实现完全控制方面面临限制,但中国似乎已准备好获得对抗美国地区主导地位的重大威慑能力。这项分析揭示了中国推动向印度洋投射更大力量的多方面理论框架。
超过一百年,阿尔弗雷德·泰耶·马汉(Alfred Thayer Mahan)和朱利安·科贝特爵士(Julian Corbett)站在现代海军战略的巅峰之举。即使在今天,马汉(Mahan)的《海力量对历史的影响》(1660-1783(1890)和科贝特(Corbett)的海上战略原则(1911年)(1911年),每个人都认为是其作者的杰作,通常需要阅读年轻的海军军官。不幸的是,许多现代读者倾向于将他们的研究限制在那些明显的杰作,甚至只是其最受欢迎的段落中。这样做,读者错过了Mahan和Corbett通过大量其他书籍和文章提出的许多细微差别和稳定发展。结果是对材料的有限且有缺陷的理解,这反过来又导致了对两个理论家建立矛盾的思想流派的错误描述。根据海军战争学院战略与政策系教授兼前负责人凯文·麦克·克兰尼(Kevin Mc Cranie)的说法,马汉(Mahan)和柯贝特(Corbett)对准了,并且对他们的想法太多了,无法在比赛中考虑他们的想法(第2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