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形细胞瘤包括多种具有独特突变和不同恶性程度的肿瘤。这些肿瘤都起源于星形胶质细胞,星形胶质细胞是一种星形神经胶质细胞,在支持中枢神经系统 (CNS) 的功能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包括血脑屏障 (BBB) 的发育和维持、水和离子调节、影响神经元突触形成以及刺激免疫反应。在流行病学方面,最常见的恶性星形细胞瘤是胶质母细胞瘤 (GB),在澳大利亚、西欧和加拿大的发病率通常较高,东南亚的发病率最低。此外,男性和非西班牙裔白人的 GB 发病率明显较高。有人认为,生物男性体内的睾酮水平较高可能是 GB 发病率增加的原因。遗传性综合征(如 Cowden、Lynch、Turcot、Li-Fraumeni 和 1 型神经纤维瘤病)与星形细胞瘤发病率增加有关。虽然有许多特定的基因突变可能会影响恶性肿瘤或成为星形细胞瘤治疗的靶点,但 O 6 -甲基鸟嘌呤-DNA 甲基转移酶 ( MGMT ) 基因功能是星形细胞瘤对化疗药物替莫唑胺 (TMZ) 反应的重要预测指标。用于原发性肿瘤的 TMZ 和用于复发性肿瘤形成的贝伐单抗是目前批准用于治疗星形细胞瘤的两种主要化疗药物。虽然立体定向放射外科 (SRS) 与全脑放射治疗 (WBRT) 相比在提高生存率方面存在争议,但 SRS 表现出更高的精确度和更低的放射毒性。在考虑手术切除星形细胞瘤时,切除范围 (EoR) 是需要考虑的因素。次全切除术 (STR) 保留了 T1 增强磁共振成像 (MRI) 区域的边缘,全切除术 (GTR) 包括边缘,超最大切除术 (SMR) 延伸到 T1 边缘之外并进入 T2 区域。手术切除、放疗和化疗是星形细胞瘤治疗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