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Ellen Watters 恰逢春天到来之际,大卫·霍克尼 (David Hockney) 来到剑桥,在 Heong 画廊和菲茨威廉博物馆举办了两场展览。尽管 Heong 画廊是两个空间中较小的一个,但它展示了霍克尼的眼睛:描绘的艺术和技术 (2022 年 8 月 29 日结束) 的很大一部分。从 1959 年开始在皇家艺术学院学习后不久创作的木炭画,到他最近的 iPad 画作,展览展示了霍克尼作为空间探索者,以及如何在各种媒介中在平面上描绘它。两幅 60 年代中期的丙烯画,《被艺术装置包围的肖像》(1965 年) 和《亚利桑那》(1964 年),是霍克尼创造空间、从想象中汲取灵感并思考色调和颜色排列可以代表物体的艺术奥秘的典型例子。在这两幅画中,霍克尼利用了空白空间的潜力。与此同时,《大峡谷 I》(2017 年)是一幅充满色彩和图案的画布。画布本身的规模和不寻常的形状有助于营造出所描绘空间——大峡谷——的极度广阔感。霍克尼不仅捕捉空间,还使用 3D 软件在令人着迷的摄影画作《观众观看带有头骨和镜子的现成品》(2018 年)中构建空间。
Ong Chang Woei(联合研究员) 新加坡国立大学华文系 Koh Khee Heong(联合研究员) 新加坡国立大学华文系 Hue Guan Thye(联合研究员) 南洋理工大学华文系 目标 本项目对最近发现的一组福建墓葬进行记录和研究。这些墓葬最初位于亨山亭,随后于 19 世纪末迁至武吉布朗墓地。这些墓碑是新加坡最早承载丰富文化遗产的实物之一。469 块墓碑排列在安瑞路旁福建会馆墓地森林茂密的山坡上。这些墓碑主要属于道光年间(1821-1850 年),少数属于咸丰年间(1851-61 年)、同治年间(1862-74 年)、光绪年间(1875-1908 年)和宣统年间(1909-1911 年)。研究小组寻求墓地管理员的帮助,清理现场,为更广泛的社区提供实体通道。他们多次到现场抄写碑文,测量和拍摄墓碑。墓碑数据抄录和 GPS 坐标已上传到在线数据库 (shgis.edu.sg),供那些对早期新加坡历史、文化和遗产感兴趣的人参考。研究小组将在新加坡清朝墓碑一书中发表研究结果,同时发表关于新加坡墓地历史的解释性文章。这些材料为早期新加坡的移民和宗教人物提供了新的见解。例如,40 座道光时期的墓葬可以追溯到中国漳州一个村庄的一个家族群体(谢仓村蔡氏家族)。据推测,所有这些贫穷的移民一定是作为一个群体来到新加坡的。在武吉布朗墓地的其他地方还发现了同一时期谢仓蔡氏家族更富有成员的精致墓葬。从这些墓葬中,我们可以开始追溯与早期新加坡华人社区有关的阶级、劳工迁移和商人领导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