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采用多组学方法来改善 ASCVD 管理 ASCVD(见词汇表)仍然是一项持续的全球健康挑战,是导致过早死亡和生活质量下降的重要原因。它源于可改变的(例如生活方式、吸烟、饮酒、未控制的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肥胖和 2 型糖尿病)和不可改变的(即遗传背景、年龄和性别)风险因素的复杂相互作用 [1]。当前管理 ASCVD 的模式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临床风险算法,例如欧洲的系统冠状动脉风险评估 2 (SCORE2) 系统 [2]。然而,风险评分主要依赖于有限的一组传统风险因素,可能会忽略代表性不足的亚群 [3-5](框 1)。这种背景凸显了对 ASCVD 管理更全面、更整体的方法的必要性。为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开展多模式研究,首先阐明 ASCVD 之外的复杂病理机制,进而发现新的生物标志物和治疗靶点,以个性化方式改善 ASCVD 管理。通过结合从基因型到表型的数据以及涵盖整个组学学科范围的无数分子中间体,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动脉粥样硬化的复杂性并减轻其社会负担。不同组学,包括基因组学 [ 6 , 7 ]、表观遗传学 [ 8 ]、转录组学 [ 9 ]、蛋白质组学 [ 10 ] 和代谢组学 [ 11 – 13 ],有助于全面了解动脉粥样硬化的各个分子和病理生理方面,这对临床应用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