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默克尔细胞癌 (MCC) 是一种罕见且极具侵袭性的皮肤癌,常见病因是病毒。事实上,大约 80% 的病例与默克尔细胞多瘤病毒 (MCPyV) 有关;病毒 T 抗原的表达对于病毒阳性肿瘤细胞的生长至关重要。据报道,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青蒿琥酯具有额外的抗肿瘤和抗病毒活性,我们试图在临床前评估青蒿琥酯对 MCC 的影响。我们发现青蒿琥酯在体外抑制了 MCPyV 阳性 MCC 细胞的生长和存活。这种影响伴随着大 T 抗原 (LT) 表达的降低。但值得注意的是,它比 shRNA 介导的 LT 表达下调更有效。有趣的是,在一种 MCC 细胞系 (WaGa) 中,T 抗原敲低使细胞对青蒿琥酯的敏感性降低,而对于其他两种 MCC 细胞系,我们无法证实这种关系。从机制上讲,青蒿琥酯主要在 MCPyV 阳性 MCC 细胞中诱导铁死亡,因为已知的铁死亡抑制剂如 DFO、BAF-A1、Fer-1 和 β-巯基乙醇可减少青蒿琥酯诱导的死亡。最后,在异种移植小鼠中应用青蒿琥酯表明,已建立的 MCC 肿瘤的生长可以在体内得到显著抑制。总之,我们的结果揭示了已获批准且通常耐受性良好的抗疟疾化合物青蒿琥酯对 MCPyV 阳性 MCC 细胞具有高度的抗增殖作用,表明其可用于 MCC 治疗。
致癌病毒是可导致肿瘤的病毒。目前有七种病毒被确认为人类致癌病毒:爱泼斯坦-巴尔病毒 (EBV)、卡波西肉瘤相关疱疹病毒 (KSHV,也称为 HHV8)、人乳头瘤病毒 (HPV)、乙型肝炎病毒 (HBV)、丙型肝炎病毒 (HCV)、人类 T 淋巴细胞病毒-1 (HTLV-1) 和默克尔细胞多瘤病毒 (MCPyV)。感染这些致癌病毒导致的临床表型范围从无症状感染到侵袭性癌症。患有先天性免疫缺陷 (IEI) 的患者容易患上由窄谱或广谱病原体引起的传染病,在某些情况下包括致癌病毒。对 IEI 患者的研究加深了我们对控制 EBV、HHV8 和 HPV 感染的非冗余机制的理解。导致易患致癌 HBV、HCV、HTLV-1 和 MCPyV 表现的人类遗传因素仍不清楚。我们在此简要回顾目前已知的 IEI 导致易患严重感染致癌病毒的情况。
简介 肿瘤抑制蛋白 p53 在癌细胞周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 2)。大约 50% 的癌症都存在 TP53 基因突变 (2, 3)。在具有 WT p53 的细胞中,由于细胞应激或 DNA 损伤而激活 p53 会导致许多 p53 靶基因的转录激活,从而导致细胞周期停滞、凋亡或衰老 (1, 2, 4)。细胞中的 WT p53 水平受负反馈回路调节。激活的 p53 与 MDM2 基因中的 p53 反应元件结合,导致 MDM2 表达增加。MDM2 蛋白是一种 E3 泛素连接酶,反过来又与 p53 结合并泛素化,导致其被蛋白酶体降解 (5–9)。因此,MDM2 是 p53 的重要调节因子,可以成为具有 WT p53 的癌症的有效治疗靶点。多年来,人们一直对通过药物抑制 MDM2 来稳定 p53 感兴趣,尤其是对于伴有 MDM2 扩增的癌症,包括脂肪肉瘤、尤文氏肉瘤、骨肉瘤和白血病 (2, 10–12)。目前有几种针对 MDM2-p53 相互作用的 MDM2 抑制剂正在临床试验中用于治疗这些癌症 (2),尽管没有一种抑制剂获得 FDA 批准用于任何治疗用途。默克尔细胞癌 (MCC) 是一种高度侵袭性的皮肤神经内分泌癌,发病率很高 (13–15)。MCC 经常转移到淋巴结和远处器官,包括肝脏、骨骼、胰腺、肺和脑 (13–15)。MCC 有两种不同的病因。克隆整合的默克尔细胞多瘤病毒 (MCPyV) 存在于病毒阳性的 MCC (MCCP) 中。这些肿瘤的肿瘤突变负荷较低,具有接近正常的二倍体基因组 (14–20)。相反,病毒阴性 MCC (MCCN) 肿瘤是由慢性紫外线照射引起的,导致高突变负荷和强烈的紫外线突变特征 (14–20)。尽管病因不同,但两种形式的 MCC 都表现出相似的组织学、侵袭性表型和对治疗的反应,表明它们扰乱了相似的致癌途径。虽然 MCCN 通常含有 TP53 和视网膜母细胞瘤肿瘤抑制因子 (RB1) 的功能丧失突变,但 MCCP 通常含有 WT p53 和视网膜母细胞瘤 (RB) 蛋白 (14、15、20–22)。大约 80% 的 MCC 肿瘤是 MCCP,其中大多数具有 WT p53 (16、18、20、23–26)。
估计全世界约有15%是由病毒引起的[1]。这些致癌病毒被归类为RNA(RTV)或DNA肿瘤病毒(DTVS)[1]。There are two human RTVs: hepatitis C virus (HCV) and human T-cell lymphotropic virus-1 (HTLV-1), and five human DTVs: human papilloma virus (HPV), hepatitis B virus (HBV), Epstein–Barr virus (EBV), Kaposi sarcoma-associated herpesvirus (KSHV), and默克尔细胞多瘤病毒(MCPYV)[1]。这些肿瘤病毒(TVS)建立了终身感染并使用多种策略逃避宿主免疫。并非所有电视感染都会引起疾病,既定潜伏期的病毒模式和持久性均干扰正常的细胞过程,有时会导致癌症[1]。特别有趣的是逃避尿嘧啶介导的抗病毒药物的机制,这可能对宿主基因组有害。尿嘧啶是一种非规范的DNA碱基,可以在补充过程中将其掺入DNA或通过单链DNA中的细胞氨酸而化学引入DNA,从而导致诱变u:g不匹配[2]。这些不匹配可以通过激活诱导的胞嘧啶脱氨酶(AID)/载脂蛋白B mRNA编辑催化性多肽蛋白(APOBEC)(APOBEC)来实现通过激活诱导的胞嘧啶脱氨酶(AID)/载脂蛋白B mRNA BRNA BRNA(APOBEC)[3]。AID和APOBEC3(A3)蛋白质的亚科分别在适应性和先天免疫反应中起作用。AID是B细胞成熟蛋白[4,5],该蛋白在B淋巴细胞中表达,进入淋巴结中的生发中心。曾经成熟的B细胞退出生发中心,辅助表达返回到无法检测的水平。辅助活性仅限于表达免疫球蛋白基因的转录气泡,以使抗体库多样化。干扰素信号传导和促炎性细胞因子上调A3蛋白[3]。人类具有7种A3蛋白(A3a,A3b,A3C,A3D/E,A3F,A3G和A3H),可以靶向RNA,逆转录病毒新生cDNA或复制叉中的单链DNA [3]。AID/A3蛋白成功限制了RNA和DNA病毒[3],包括一些RTV和DTV [3,6]。但是,RTV的A3限制已被确定为脱氨酶独立于脱氨酶[6,7],即不是尿嘧啶介导的抗病毒免疫。因此,将不会更详细地讨论RTV。AID/A3尿嘧啶介导的抗病毒免疫通常被表示为“双刃剑”,因为这些有效的病毒限制子可能无法区分宿主和病毒基因组。因此,AID/A3蛋白在DTV发病机理中的作用引起了很大的关注。在这里,我们回顾了当前对DTV逃避尿嘧啶介导的抗病毒免疫的机制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