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报告了使用 RHIC 上的 STAR 探测器在√ s NN = 3 GeV 处进行的 Au+Au 碰撞中已识别强子 (π ± 、K ± 、K 0 S 、p、φ 和 Λ ) 的 v 1 和 v 2 结果,以及在√ s NN = 27 和 54.4 GeV 处进行的π ± 、K ± 、p 和¯ p 的 v 2 结果。在高能 Au+Au 碰撞中,人们发现 v 2 的值全为正值,并且组分夸克数 (NCQ) 标度成立。另一方面,在 3 GeV 处进行的碰撞的结果显示,所有强子的中快速度 v 2 均为负,并且不存在 NCQ 标度。此外,发现所有强子的中快速度 v 1 斜率均为正值。此外,通过重子平均场势的计算,可以重现 3 GeV 处 v 2 为负、v 1 为正的斜率特征。这些结果表明,在 3 GeV Au+Au 碰撞中,介质以重子相互作用为特征。
集体流由动量空间中最终粒子分布的傅里叶展开的系数定义,对核碰撞的早期阶段很敏感。具体来说,前三个系数分别称为定向流 ( v 1 )、椭圆流 ( v 2 ) 和三角流 ( v 3 )。定向流对介质的状态方程 (EoS) 敏感;椭圆流对介质的自由度、部分子或强子能级和平衡度敏感;三角流对初始几何涨落敏感。在 RHIC-STAR 核碰撞实验中已经实现了一套全面的测量 [ 1 – 9 ]。在高能碰撞(> 20 GeV)中观测到的 vn 的组成夸克数 (NCQ) 标度表明部分子集体已经建立 [ 1 – 3 , 8 , 10 ]。特别地,D 介子也遵循 NCQ 标度 [ 2 , 10 , 11 ],这表明粲夸克集体与 u 、 d 和 s 夸克处于同一水平;因此,产生的介质达到(接近)平衡。束流能量扫描 (BES) 计划的主要动机是探索 QCD 相图并寻找可能的相边界和临界点。STAR 实验中 BES 计划的第一阶段 (BES-I) 涵盖碰撞能量 √ s NN = 7.7–62.4 GeV。已经观察到许多有趣的现象;在这里,我们重点关注集体流 vn 测量。图 1 总结了 STAR BES-I 的定向、椭圆和三角流相关观测结果。中速附近净重子的 v 1 斜率与碰撞能量的关系被认为是一级相变的可能信号。v 1 斜率的非单调能量依赖性与相变有关,v 1 斜率的最小值称为“最软点坍缩”[12]。在实验中,随着中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