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十年来,卫星遥感系统的快速发展导致从各种观测仪器获得的卫星数据量呈爆炸式增长 [1]。地球遥感数据的应用领域正在扩大,因为这些数据现在广泛应用于自然环境和人为物体领域的各种研究和应用任务。反过来,所有这些都导致对提供卫星数据处理的系统的需求显著增加,特别是对维护卫星数据档案的系统的需求,这些系统为数据分析提供了后端。现代卫星数据存档系统的主要要求之一是支持操作具有不同技术特性(观测频率、空间分辨率、观测重复性等)的观测设备获得的异构卫星数据。这导致需要统一数据存档程序、开发通用数据库结构和实现通用软件接口以访问各种卫星数据类型。另一个重要要求是支持超大型分布式卫星数据档案,这使得位于多个卫星数据获取和存储中心的档案能够联合运行,从而形成单一信息资源。因此,无论用户身在何处,他们都可以访问数据。
罗马大学航空航天工程学院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航空航天工程学术机构之一。它成立于 1926 年,最初名为航空工程学院,旨在推动航空科学和艺术的发展。自那时起,学院就一直坚持多学科方法,研究与教学紧密结合;事实上,除了标准的技术科目外,学习计划很快还包括航空生物学和医学;此外,密集的实验室活动不断导致教学、研究和技术进步之间的紧密联系。学院成立后不久,其教职员工就可以使用位于罗马附近圭多尼亚的大型实验室,在那里他们在航空设计、水上飞机开发和高超音速空气动力学研究方面取得了非常重要的成果。从 20 世纪 60 年代开始,学院的活动开始主要集中在航天学上,1963 年学院更名为航空航天工程学院。学院的教授和技术人员设计和制造了圣马可系列卫星。由于该系列的第一颗卫星的发射,意大利于 1964 年成为继美国和苏联之后,世界上第三个将自己的卫星送入轨道的国家。1962 年,学院在肯尼亚马林迪附近建立了一个发射平台,该平台一直使用到 1988 年,从未发生过发射失败。1997 年,学院启动了一项名为 UniSat 的教育计划,让学生设计和制造卫星;每两年,每颗 UniSat 卫星都会由俄罗斯-乌克兰火箭 Dnepr 发射到太空,这与学院提供的学习计划的长度相对应。得益于 UniSat 系列以及学院后来制造的其他卫星,例如 Edusat、Lares 和 TigriSat,学院在过去十五年中向太空发射了八颗卫星,并已成为全球航天领域的旗舰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