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ebot 不提供危机咨询,也不是自杀预防或危机干预服务。Woebot Health 不会实时审查或评估有关语言以进行干预,也不会使用此类数据来管理潜在危机或任何急性或非急性患者安全问题。
背景焦虑症是一类以焦虑症状为特征的精神疾病,是全世界最常见的一类精神疾病。焦虑症的平均终生患病率为 ∼ 16%,平均 12 个月患病率为 ∼ 11% ( 1 )。一般而言,不同研究的患病率差异很大,西方发达国家的患病率估计高于发展中国家 ( 1 )。在最近的中国全国流行病学研究中,焦虑症是最常见的精神疾病,终生患病率为 7.6%,年患病率为 5.0% ( 2 )。这些疾病的疾病负担将显著增长。在临床实践中,心理治疗可单独用于治疗焦虑症,也可优化药物治疗效果,循证研究表明,心理治疗联合药物治疗比单纯药物治疗更有益 ( 3 )。各国焦虑症治疗指南均推荐心理治疗作为一线治疗,如认知行为疗法、放松疗法、系统脱敏、暴露反应预防等心理治疗(4-6)。然而,任何这些干预措施都需要专业且经验丰富的治疗师,但由于合格治疗师数量有限,尤其是在欠发达或偏远地区,很多患者没有机会接受标准化、适当的治疗。事实上,接受过心理治疗的患者中只有27%真正得到了标准化的心理治疗(7)。由于缺乏标准化的面对面心理治疗,人工智能(AI)辅助心理治疗提供了一种替代方法。多项荟萃分析表明,互联网认知行为疗法(iCBT)和计算机化认知行为疗法(cCBT)对焦虑症和其他疾病有显著的治疗效果(8-10)。例如,Woebot 是一款全自动
随着对话式人工智能 (AI) 代理的出现,了解影响用户使用这些代理的体验的机制非常重要。在本文中,我们研究了设计师工具包中最常用的工具之一:概念隐喻。隐喻可以将代理呈现为一个爱开玩笑的青少年、一个蹒跚学步的幼儿或一个经验丰富的管家。隐喻的选择会如何影响我们对 AI 代理的体验?我们沿着温暖和能力的维度(心理学理论将其定义为人类社会感知变化的主要轴)抽样了一组隐喻,进行了一项研究 (N = 260),其中我们操纵绿野仙踪对话代理的隐喻,但不操纵其行为。体验结束后,我们会对参与者进行调查,了解他们使用代理的意图、与代理合作的愿望以及代理的可用性。与设计师目前使用高能力隐喻来描述人工智能产品的倾向相反,我们发现,表示低能力的隐喻比表示高能力的隐喻能更好地评价代理。尽管高能力和低能力代理都具有相同的人类水平表现,并且巫师对条件视而不见,但这种影响仍然存在。第二项研究证实,随着隐喻所投射的能力的增加,采用意愿会迅速下降。在第三项研究中,我们评估了隐喻选择对潜在用户尝试系统的愿望的影响,发现用户被投射出更高能力和热情的系统所吸引。这些结果表明,投射能力可能有助于吸引新用户,但除非代理能够用较低能力的隐喻快速纠正,否则这些用户可能会放弃代理。最后,我们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发现隐喻和用户对过去的对话代理(如 Xiaoice、Replika、Woebot、Mitsuku 和 Tay)的态度之间存在相似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