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碳纳米带是由完全融合的边缘共享芳烃环组成的圆柱形分子。由于其美观的结构,它们获得了不寻常的光电特性,可能适用于纳米电子学和光子学的一系列应用。然而,其合成成功率非常有限,导致其光物理特性仍然很大程度上未知。与碳纳米环(由单键连接的芳烃)相比,纳米带的强结构刚性可防止其发生偏离原始高对称构象的重大变形,因此影响其光物理特性。在此,我们研究了成功合成的(6,6)CNT(碳纳米管)带段的光诱导动力学。使用非绝热激发态分子动力学模拟对此过程进行建模,揭示了不同类型碳原子上激发态波函数定位变化所起的关键作用。这样可以详细描述整个纳米带骨架中的激发态动力学和空间激子演化。我们的研究结果提供了有关激发态电子特性和内部转换率的详细信息,这些信息可能对设计用于纳米电子和光子应用的纳米带有用。
摘要:TIO 2用TIO 2骨料装饰的Tio 2纳米捆绑包在各种温度(170、190、210和230℃)下使用简单且可扩展的热液方法制备。揭示了合成温度是调整纳米表面骨料数量的关键参数。准备好的TIO 2聚集体和纳米束包用于设计阳极材料,其中聚集体调节了相互连接的纳米束结构的孔径和连通性。采用了一种电静态技术来用于TIO 2样品的电化学表征。由于在锂离子电池(LIBS)循环过程中使用TiO 2作为模型材料,讨论了阳极材料的形态与LIBS在循环中的容量保持能力之间的关系。清楚地发现,孔和特定表面积的大小和连通性对电池的LI插入行为,锂储存能力和循环性能产生了惊人的影响。最初的不可逆能力随着特定表面积的增加而增加。随着孔径的增加,介孔释放酶释放菌株的能力更强,从而带来更好的循环稳定性。在230℃的温度下制备的TiO 2粉末显示出最高的排放能力和电荷能力(203.3 mAh/g和140.8 mAh/g)和良好的循环稳定性。
摘要:本文报告了通过无催化剂化学气相沉积 (CVD) 生长法合成 InSe 纳米带。当 InSe 纳米带的厚度从 562 nm 减小到 165 nm 时,峰值光响应发生了显著的蓝移。Silvaco Technology 计算机辅助设计 (TCAD) 模拟表明,这种光谱响应的变化应归因于 InSe 的波长相关吸收系数,其中较短波长的入射光将在表面附近被吸收,而较长波长的光将具有更大的穿透深度,导致较厚的纳米带器件的吸收边缘发生红移。基于上述理论,通过调控纳米带的厚度,实现了对蓝光(450 nm)、绿光(530 nm)、红光(660 nm)入射光敏感的三种光电探测器,可以实现紫色“H”图案的光谱重建,表明二维层状半导体在全色成像中的潜在应用。
surface doped AgVO 3 nanobelt ternary composite with Z-scheme homojunction-heterojunction interface for high prolific photo switching, quantum efficiency and hole mediated photocatalysis, Applied Catalysis Environmental B , 2021, 293, 120224( IF:20.2), Q1 Ranked No.1 in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Category ) https://doi.org/10.1016/j.apcatb.2021.12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