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尽管肿瘤学领域取得了科学进展,但癌症仍然是全球死亡的主要原因。头颈部鳞状细胞癌 (HNSCC) 的分子和细胞异质性是导致癌症治疗临床反应不可预测和失败的重要因素。癌症干细胞 (CSC) 被认为是能够驱动和维持肿瘤发生和转移的肿瘤细胞亚群,导致不同类型癌症的预后不良。CSC 表现出高度的可塑性,能够快速适应肿瘤微环境的变化,并且本质上对当前的化疗和放疗具有抵抗力。CSC 介导的治疗耐药性的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然而,它们包括 CSC 用于克服治疗带来的挑战的不同策略,例如激活 DNA 修复系统、抗凋亡机制、获得静止状态和上皮-间质转化、增加药物外排能力、缺氧环境、CSC 生态位保护、干性相关基因的过度表达和免疫监视。彻底消除 CSC 似乎是实现肿瘤控制和提高癌症患者总体生存率的主要目标。本综述将重点介绍 CSC 对 HNSCC 中的放疗和化疗具有抗性的多因素机制,支持使用可能的策略来克服治疗失败。
选择性颈部解剖(END)被视为口服鳞状细胞癌(OSCC)治疗的标准实践,其特征是全球范围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很高(1)。然而,对于早期OSCC患者而言,仍然很难确定,因为一些研究表明终点提高了患者的存活率,其他研究表明差异并不显着(2-4)。根据先前的评估,CT1-2N0M0 OSCC的隐匿性宫颈转移比约为20%(5)。为了在临床节点阴性OSCC患者中获得临床益处和过度治疗之间的平衡,建立了几种用于隐匿性宫颈转移诊断的预测模型。例如,Mermod等。(6)报告了一个基于CD31,Prox1检查和相关组织学参数的模型,该模型在曲线(AUC)下达到了0.89的面积,准确性为0.88。但是指示标记的免疫组织化学评分是相对的。Sinha等。(7)使用声辐射力冲动成像进行了类似的工作,这也实现了
细胞每天都会经历内源性和外源性的DNA损伤。为了维持基因组的完整性并抑制肿瘤发生,个体在进化过程中获得了一系列修复功能,称为DNA损伤反应(DDR),以修复DNA损伤并确保遗传信息的准确传递。DNA损伤修复途径的缺陷可能导致各种疾病,包括肿瘤。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DDR相关基因的改变,例如体细胞或种系突变、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和启动子甲基化,与头颈部鳞状细胞癌(HNSCC)的发生、发展和治疗密切相关。尽管最近在手术联合放疗、化疗或免疫治疗方面取得了进展,但HNSCC患者的生存率并没有实质性的提高。因此,针对DNA修复途径可能是治疗HNSCC的一种有前途的方法。在这篇综述中,我们总结了DNA损伤的来源和DNA损伤修复途径。此外,还重点关注了DNA损伤修复通路在HNSCC发展中的作用以及针对这些通路的小分子抑制剂在HNSCC治疗中的应用。
食管癌 (EC) 仍然是全球面临的重大挑战,其发病率位居世界第八位,死亡率位居世界第六位。食管鳞状细胞癌 (ESCC) 是亚洲最常见的 EC 形式。至关重要的是,中国 90% 以上的 EC 病例都是 ESCC。EC 的高死亡率可能是由于有效治疗方案数量有限。为了提高患者存活率,必须为 EC 患者制定新的治疗策略。不幸的是,新药的开发也带来了自身的重大挑战,因为大多数新药由于缺乏疗效或安全性问题而无法上市。一种更省时、更划算的策略是确定现有的药物,这些药物已被批准用于治疗其他疾病,可以通过药物重新定位来重新用于治疗 EC 患者。这可以通过将疾病状态的基因表达谱与给定药物对基因表达的影响进行比较来实现。在我们的分析中,我们使用了之前发表的微阵列数据并确定了 167 个差异表达基因 (DEG)。使用加权关键驱动因素分析,我们确定了 39 个关键驱动基因。然后,这些驱动基因用于药理学中的重叠分析和网络分析。通过提取两种分析中共有的药物,预测有 24 种药物对 EC 患者有治疗作用。其中几种药物已被证明对 EC 有治疗作用,最值得注意的是阿霉素(常用于治疗 EC 患者)和伊沙佐米(最近被证明可以诱导细胞凋亡并抑制 EC 细胞系的生长)。此外,我们的分析预测多种精神药物(包括文拉法辛)是重新定位的药物。这与最近的研究一致,该研究建议应研究精神药物在 EC 等胃肠道癌症中的应用。我们的研究表明,药物重新定位方法是识别新型 ESCC 疗法的可行策略,并且还可以提高对药物靶点潜在机制的理解。
目的:癌症代谢重编程促进对治疗的抵抗。在本研究中,我们探讨了瓦博格效应在皮肤鳞状细胞癌 (sSCC) 对光动力疗法 (PDT) 的抵抗中的作用。此外,我们评估了二甲双胍治疗作为 PDT 辅助治疗的效果,二甲双胍是一种调节代谢的抗糖尿病 II 型药物。方法:为此,我们使用了两种人类 SCC 细胞系:SCC13 和 A431,称为亲本 (P),并从这些细胞系中生成了相应的 PDT 抗性细胞 (10GT)。结果:在这里,我们表明 10GT 细胞诱导代谢重编程,增强有氧糖酵解并降低氧化磷酸化活性,这可能会影响对 PDT 的反应。这一结果也在小鼠体内形成的 P 和 10GT SCC13 肿瘤中得到证实。二甲双胍治疗导致 10GT sSCC 细胞有氧糖酵解减少,氧化磷酸化增加。最后,二甲双胍与 PDT 的结合改善了对 P 和 10GT 细胞的细胞毒性作用。联合治疗诱导原卟啉 IX 产生、活性氧生成和 AMPK 表达增加,并产生 AKT/mTOR 通路抑制。在 P 和 10GT SCC13 细胞异种移植中,体内也观察到联合治疗的更高疗效。结论:总之,我们的结果表明 PDT 耐药性至少部分意味着代谢重编程朝向有氧糖酵解,而二甲双胍治疗可以阻止这种重编程。因此,二甲双胍可能是 sSCC 中 PDT 的极佳佐剂。2022 作者。由 Elsevier GmbH 出版。这是一篇根据 CC BY-NC-ND 许可协议 (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nc-nd/4.0/ ) 开放获取的文章。
蛋白质是各种细胞过程的关键参与者。作为细胞过程的最终执行者,它们在连接基因型和表型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蛋白质表达和翻译后修饰(PTM)异常与癌症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它们携带着基因组学和转录组学无法获得的生物学信息1。蛋白质组学补充了基因组和转录组数据,从而能够全面分析癌症的发病机制并加速生物医学研究2。由于蛋白质定量仪器和方法的局限性,蛋白质组学的发展大大落后于基因组学和转录组学。幸运的是,基于质谱的蛋白质组学技术的最新进展大大增加了可定量的蛋白质数量(高分辨率)和可在合理时间范围内分析的样本数量(高通量)3。因此,现在可以大规模地进行全蛋白质组定量,从而能够以更高的统计意义进行蛋白质组表征、鉴定蛋白质组亚型以及发现潜在药物。我们指的是高分辨率、高通量
Cemiplimab 是一种新型程序性死亡-1 抑制剂,最近获批用于治疗晚期皮肤鳞状细胞癌。cemiplimab 引起的免疫相关不良事件与其他抗 PD-1 药物相似,包括胃肠道和皮肤毒性。先前的研究未报告过 cemiplimab 的口服免疫相关不良事件;因此,本病例报告警告,在程序性死亡-1 阻断治疗期间,口腔可能是免疫相关不良事件的发生部位,如果治疗不当,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局限性。本报告描述了一名局部晚期皮肤鳞状细胞癌转移到颈部淋巴结的患者的病例,该患者在单剂量 cemiplimab 后因口腔溃疡大而疼痛而出现吞咽困难。患者还在纵隔淋巴结中表现出类似结节病的反应。未在任何其他器官中发现免疫相关不良事件。局部和短疗程全身性皮质类固醇治疗后,口腔病变明显改善,口腔病变也接受了低强度激光治疗。患者几乎完全缓解,停止治疗。本文详细讨论了 cemiplimab 治疗皮肤鳞状细胞癌的临床结果和口服毒性管理。
PSCC的治疗方式与正常乳腺导管癌相同,但由于其特殊的生物学行为,对于PSCC,保乳手术、改良根治术加腋窝淋巴结清扫、或哨兵淋巴结活检是否更适合,目前尚无共识。同时,化疗药物的选择,如蒽环类、环磷酰胺、紫杉醇是传统乳腺导管细胞癌的有效药物,对乳腺PSCC的效果有待进一步的统计学证据。Tsung等(13)提出复发转移性PSCC患者对含铂类化疗方案敏感。在乳腺的分子分型中,管腔A型以雌激素受体(ER)和孕激素受体(PR)阳性,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阴性;管腔B型即ER、PR、HER-2均为阳性,而PSCC ER和PR多为负表达,而雄激素受体(AR)部分阳性表达,HER-2多为阴性,与三阴性乳腺癌(TNBC)相似。因此AR能否作为乳腺PSCC内分泌治疗的靶点还有待进一步研究。近年来,有多项研究对TNBC的管腔AR亚型进行了生物学分析,分析了AR通路,提示AR可能是乳腺癌的预后或预测因子。但目前将AR靶点应用于乳腺癌治疗的难点在于如何识别最有可能从AR靶向治疗中获益的患者以及如何选择药物组合(14-16)。以往乳腺PSCC术后辅助放疗的范围和放疗的剂量都是根据乳腺导管癌的发展情况来确定的(17)。放疗在预防乳腺PSCC局部复发方面的研究也较为缺乏,关于该疾病的临床病理特点和最佳治疗方案还存在争议。本研究收集了我院35例乳腺PSCC患者的病史资料,总结了乳腺PSCC的临床病理特点、治疗及预后。与以往研究不同的是,我们的研究不是病例分析,而是对数十例患者的总结,从患者的临床病理、放化疗、预后等方面全面总结经验,对PSCC的治疗提出了自己的思路。我们按照STROBE报告清单(网址:https://gs.amegroups.com/article/view/10.21037/gs-21-810/rc)撰写本文。
第二代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治疗可改善EGFR罕见突变患者的预后(6),但目前尚无针对该人群的治疗策略标准指南。EGFR基因突变情况与肺癌病理类型密切相关,发生率为50%(7),曾有G719X伴S768I突变的病理报道,但此例为早期腺癌,这种突变其实也存在于肺腺癌中,并不罕见(8),另外,首例以个案形式报道的严重非经典EGFR突变型肺癌鳞状细胞癌经综合治疗后OS较长。EGFR突变是亚洲肺腺癌患者最常见的基因突变,但在肺鳞状细胞癌中仅占3.6%(9),因此,肺鳞状细胞癌患者单独存在非典型EGFR突变的情况非常罕见。本文报道一例G719X基因突变的肺鳞癌患者,其生存结局与EGFR经典突变的肺腺癌患者相似。我们希望通过本文为肺鳞癌患者罕见G719X突变的治疗提供参考。
复发/转移性 (R/M) 头颈部鳞状细胞癌 (HNSCC) 的预后不佳,这促使细胞毒性癌症治疗以外的治疗方法领域取得了最新进展。近年来,对基因组格局的了解越来越深入,以及即将发布的 HNSCC 免疫治疗新数据已导致免疫系统治疗靶向成功。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ICI) 改变了 R/M 患者的治疗现状,甚至在早期疾病中也可能发挥潜在作用。这项工作的目的是总结免疫治疗在临床实践中对 R/M HNSCC 的作用,并展望未来前景。本文介绍了其他 R/M 头颈部癌症(如甲状腺癌、唾液腺癌、鼻咽癌、鼻窦癌和睾丸核蛋白 (NUT))的最新免疫治疗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