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德国神经退行性疾病中心 (DZNE),德国哥廷根 2. 伯恩斯坦计算神经科学中心 (BCCN),德国柏林 3. 马克斯普朗克人类认知与脑科学研究所 (MPI CBS),德国莱比锡 4. 莱布尼茨神经生物学研究所 (LIN),德国马格德堡 5. 德国心理健康中心 (DZPG),哈勒-耶拿-马格德堡合作站点 6. 适应性和适应不良脑部干预与研究中心 心理潜在回路
1 Dulal Borthakur,美国夏威夷大学马诺阿分校分子生物科学与生物工程系,1955 East-West Road,檀香山,HI 96822,美国 2 密歇根理工大学森林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霍顿,MI 49931,美国 3 哥廷根大学森林科学与森林生态学院森林遗传学与林木育种系,Büsgenweg 2,37077 哥廷根,德国 4 北京林业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国家林木育种与生态修复工程研究中心,北京 100083,中国 5 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树木改良合作计划,罗利,NC 27695,美国 6 庆熙大学植物与环境新资源系,1732 Deogyeong-daero,龙仁 17104,韩国东北林业大学林木遗传育种国家重点实验室,哈尔滨 150040 8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木遗传育种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93 9 瑞典于默奥大学于默奥植物科学中心生态与环境科学系,于默奥 90187 10 黑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哈尔滨 150080 11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经济林木培育与保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湖南长沙 410004 所有作者的贡献相同,并按姓氏字母顺序列出,通讯作者除外。 * 通讯作者,电子邮件:hairong@mtu.edu
CONGRESSES OF THE SOCIETY FOR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 THE GERMAN SOCIETY FOR PSYCHOLOGY Society for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1904 Giesen – R. Sommer 1906 Würzburg – O. Külpe 1908 Frankfurt – K. Marbe 1910 Innsbruck – F. Hillbrand 1912 Berlin – C. Stumpf 1914 Göttingen – GE Müller 1921 Marburg – ER Jaensch 1923 Leipzig – F. Krüger 1925 Munich – E. Becher 1927 Bonn – G. Störring 1929 Vienna – K. Bühler German Society for Psychology 1931 Hamburg – W. Stern 1933 Leipzig – F. Krueger 1934 Tübingen – O. Kroh 1936 Jena – F. Sander 1938 Bayreuth – D. Kolb 1948 Göttingen – JG Allesch 1951 Marburg – H. Düker 1953 Cologne – U. Undeutsch 1955 Berlin – O. Kroh 1957 Bonn – F. Sander 1959 Heidelberg – J. Rudert 1962 Würzburg – W. Arnold 1964 Vienna – H. Rohracher 1966 Münster – W. Witte 1968 Tübingen – R. Bergius 1970 Kiel – H. Wegener 1972 Saarbrücken – P. Orlik 1974 Salzburg – E. Roth 1976 Regensburg – A. Vukovich 1978 Mannheim – L. Michel 1980 Zurich – N. Bischof 1982 Mainz – O. Ewert 1984 Vienna – B. Rollett 1986 Heidelberg – M. Amelang 1988 Berlin – K. Eyferth 1990 Kiel – D. Frey 1992 Trier – L. Montada 1994 Hamburg – K. Pawlik 1996 慕尼黑 – H. Mandl 1998 德累斯顿 – W. Hacker 2000 耶拿 – RK Silbereisen 2002 柏林 – E. van der Meer 2004 哥廷根 – Th. Rammsayer 2006 纽伦堡 – F. Lösel 2008 柏林 – PA Frensch 2010 不来梅 – F. Petermann 2012 比勒费尔德 – R. Riemann 2014 波鸿 – O. Güntürkün 2016 莱比锡 – I. Fritsche 2018 法兰克福 – H. Horz, J. Hartig (2020 维也纳 – U. Ansorge) 2022 希尔德斯海姆 – C. Bermeitinger, W. Greve
1 诺和诺德基金会蛋白质研究中心,哥本哈根大学健康与医学科学学院,2200 N Copenhagen,丹麦;catherine.bjerre.collin@cpr.ku.dk (CBC);tugce.karaderi@sund.ku.dk (TK) 2 罗斯托克大学系统生物学和生物信息学系,18057 罗斯托克,德国;tom.gebhardt@uni-rostock.de (TG);maximilian.hillemanns@uni-rostock.de (MH);faiz.khan3@uni-rostock.de (FMK) 3 海德堡理论研究所 gGmbH,69118 海德堡,德国; martin.golebiewski@h-its.org 4 哥本哈根大学健康与医学科学学院健康数据科学中心,2200 N Copenhagen,丹麦 5 马克斯普朗克多学科科学研究所,37077 Göttingen,德国;ali.salehzadeh-yazdi@mpinat.mpg.de 6 Forschungszentrum Jülich GmbH,项目管理 Jülich,52425 Jülich,德国;m.kirschner@fz-juelich.de(MK);s.krobitsch@fz-juelich.de(SK) 7 专注于器官相互作用的系统医学研究所,亚琛工业大学医院,52074 Aachen,德国* 通讯地址:lkuepfer@ukaachen.de;电话:+49-241-8085900 † EU-STANDS4PM 协调员联系方式;EU-STANDS4PM 联盟成员信息在致谢中提供。
a 法国马赛艾克斯—马赛大学 INSERM、INS、系统神经科学研究所 b 法国普罗旺斯地区艾克斯—马赛大学、CNRS、LPL c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南加州大学信号与图像处理研究所 d 意大利国家研究委员会神经科学研究所,意大利帕尔马 e 德国波鸿鲁尔大学心理学系、认知神经科学研究所、Universitätsstraße 150 号,波鸿 44801 f 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和 IDG/麦戈文脑研究中心,北京市海淀区新街口外大街 19 号,100875,中国 g 美国圣地亚哥加利福尼亚大学拉霍亚分校认知科学系 h 美国德克萨斯大学戴尔医学院神经病学系奥斯汀,美国德克萨斯州奥斯汀 i 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神经科学研究所,美国德克萨斯州奥斯汀 j 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穆迪传播学院言语、语言和听力科学系,美国德克萨斯州奥斯汀 k 梅奥诊所生理学和生物医学工程系,美国明尼苏达州罗彻斯特 l 宾夕法尼亚大学心理学系,美国宾夕法尼亚州费城 m 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心理学系和海伦·威尔斯神经科学研究所,美国加利福尼亚州 94720 n 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海伦·威尔斯神经科学研究所,美国 o 日内瓦大学医学院临床神经科学系,瑞士日内瓦 p 马克斯·普朗克经验美学研究所神经科学系,德国法兰克福 Grüneburgweg 14,邮编 60322 q 纽约大学神经病学系格罗斯曼医学院,纽约东 32 街 145 号 828 室,邮编 10016,美国 r 梅奥诊所神经外科系,罗彻斯特,MN 55905,美国 s 荷兰奈梅亨拉德堡德大学 Donders 大脑、认知和行为研究所 t 荷兰奈梅亨拉德堡德大学医学心理学系,Donders 医学神经科学中心 u 美国印第安纳州布卢明顿印第安纳大学心理与脑科学系、神经科学和认知科学项目 v 荷兰乌得勒支大学脑中心神经病学和神经外科系 w 神经回路和认知实验室,欧洲神经科学研究所哥廷根 - 由德国哥廷根大学医学中心和马克斯·普朗克学会联合发起 x 德国灵长类动物中心感知与可塑性小组,莱布尼茨灵长类动物研究所,德国哥廷根 y 加州大学拉霍亚分校神经科学研究生项目,美国新罕布什尔州汉诺威市 z 达特茅斯学院心理与脑科学系,美国新罕布什尔州 aa 俄勒冈大学人体生理学系,美国 ab Hal ı c ı o ğlu 加州大学拉霍亚分校数据科学研究所,美国圣地亚哥 ac 加州大学拉霍亚分校卡弗里大脑与思维研究所,美国圣地亚哥 ad 中国科学院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北京 ae 中国科学院大学心理学系,北京 af 里昂神经科学研究中心,EDUWELL 团队,INSERM UMRS 1028, CNRS UMR 5292, Université Claude Bernard Lyon 1, Université de Lyon, Lyon F-69000, France ag NatMEG, 卡罗林斯卡学院, 斯德哥尔摩, 瑞典
1 德国海德堡大学曼海姆大学医学中心(UMM)医学院第一医学系,邮编 68167 曼海姆;rujia.zhong@medma.uni-heidelberg.de (RZ);schimanski.t@gmail.com (TS);feng.zhang@medma.uni-heidelberg.de (FZ);huan.lan@medma.uni-heidelberg.de 或 lh6402196@126.com (HL);alyssa.hohn@web.de (AH);qiang.xu@medma.uni-heidelberg.de (QX);mengying.huang@medma.uni-heidelberg.de (MH);zhenxing.liao@medma.uni-heidelberg.de (ZL);lin.qiao@medma.uni-heidelberg.de (LQ); zhen.yang@medma.uni-heidelberg.de (ZY); yingrui.li@medma.uni-heidelberg.de (YL); zhihan.zhao@medma.uni-heidelberg.de (ZZ); xin.li@medma.uni-heidelberg.de (XL); roselena1996@gmail.com (LR); sebastian9876@googlemail.com (SA); lasse-maywald@web.de (LM); jonasnelsonmueller@googlemail.com (JM); hendrik.dinkel@yahoo.de (HD); yannick.xi@medma.uni-heidelberg.de (YX); siegfried.lang@umm.de (SL); ibrahim.akin@umm.de (IA) 2 DZHK(德国心血管研究中心),合作伙伴网站,68167 曼海姆,德国; narasimha.swamy@mdc-berlin.de (NS); mandy.kleinsorge@gwdg.de (MK); sebastian.dieck@mdc-berlin.de (SD); lukas.cyganek@gwdg.de (LC) 3 西南医科大学心血管研究所,教育部医学电生理重点实验室,四川省医学电生理重点实验室,泸州 646000,中国 4 苏黎世大学心脏中心心脏病学系,Rämistrasse 100,8091 苏黎世,瑞士;ardan.saguner@usz.ch (AS); first.duru@usz.ch (FD) 5 海德堡大学人类遗传学研究所人类遗传学系,69120 海德堡,德国; johannes.jannsen@uni-heidelberg.de 6 马克斯·德尔布吕克分子医学中心,13125 柏林,德国 7 哥廷根大学医学中心心脏病学和肺病学诊所干细胞科,37075 哥廷根,德国 8 波鸿鲁尔大学贝格曼希尔大学医院,44789 波鸿,德国;ibrahim.elbattrawy2006@gmail.com * 通讯地址:xiaobo.zhou@medma.uni-heidelberg.de;电话:+49-621-383-1448;传真:+49-621-383-1474 † 这些作者对本文的贡献相同。‡ 这些作者为高级作者。
Assistant Professor 08/2017-Continuing Department of Chemistry, Organic Chemistry Section, Jadavpur University, Kolkata, India Assistant Professor 02/2016-08/2017 Department of Chemistry, University of Gour Banga, Malda, India Senior Research Scientist 06/2015-01/2016 TCG Lifesciences Private Limited, Kolkata, India Postdoctoral Researcher 2014-2015 Department美国印第安纳州巴黎圣母院化学与生物化学,美国印第安纳州巴黎圣母院,布拉德利D史密斯教授项目标题:膜肿瘤激活膜的近红外分子探针,用于光热癌症疗法治疗学博士学博士学博士后研究员2011201132013 Alexander von Humboldt Alexander von Humboldt研究员 Germany, Prof. Ulf Diederichsen Project Title: Light Triggered Mechanistic Investigation of Membrane Fusion through a Model Caged SNARE Protein Postdoctoral Researcher 2010 2011 Department of Chemistry & Biochemistry, Florida State University (FSU), USA, Prof. Sourav Saha Project Title: Molecular Recognition and Sensing Research Associate (I) 1/11/2009 31/12/2009 Department of Biological化学,IACS,印度加尔各答的Jadavpur,Arindam Banerjee Ph.D.教授2004年1月11日31/10/2009生物化学系,IACS,IACS,印度加尔各答Jadavpur,Arindam Banerjee教授论文职位:使用基于肽的肽分子的自组装纳米材料的建设。主管:生物化学系Arindam Banerjee教授,
1 分子发病机制研究所,Friedrich-Loeffler-Institut,07743 Jena,德国 2 免疫学系,Max Planck 感染生物学研究所,10117 Berlin,德国 3 Vakzine Projekt Management GmbH,30625 Hannover,德国 4 Max Planck 多学科科学研究所,37077 Göttingen,德国 5 哈格勒高等研究院,德克萨斯 A&M 大学,College Station,TX 77843,美国 * 通讯地址:elisabeth.liebler-tenorio@fli.de;电话:+49-3641-8042-411 † 当前地址:奥地利卫生与食品安全局兽医病防治研究所,2340 Mödling,奥地利。 ‡ 当前地址:柏林慈善大学肺部炎症科,柏林自由大学和柏林洪堡大学的企业成员,10115 Berlin,Germany。 § 当前地址:维尔茨堡朱利叶斯·马克西米利安大学卫生与微生物学研究所,97080 Würzburg,德国。
就业1997年9月 - 2003年8月:培训中的公务员,Ens Cachan(法国);在日本政府2003年9月至2006年8月的奖学金下,有两年的假期(2000年至2002年)在日本的奖学金下进行研究:巴黎穆斯穆斯·国家历史学家的博士学位学者,以及2006年9月的Pierre&Marie Curie(法国)的助教(法国) - 在2006年9月至今 Göttingen (Germany) February 2010 – July 2012: research associate at the University of Namur (Belgium) August 2012 – June 2014: research associate at the 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Dynamics and Self-Organization (Germany) July 2014 – September 2015: senior research associate at 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United Kingdom) Since October 2015: tenured associate professor ( chargé de cours ) at the Université libre de Bruxelles (比利时)自2023年10月以来:Libre de Bruxelles(比利时)的终身教授(教授)
协会 / 联盟 邮政编码 城市 街道 德国联邦国防军预备役司令协会 37085 哥廷根 Friedländer Weg 54 巴伐利亚预备役、士兵和传统协会协会 (ARST) 80937 慕尼黑 德国联邦国防军医学院,1/N 号楼 巴伐利亚同志和士兵协会 e.V.(BKV) 95703 Plößberg Eugen-Roth-Straße 3 巴伐利亚士兵联盟 1874e.V.(BSB 1874) 80937 德国武装部队慕尼黑医学院,1/N 号楼德国武装部队预备役协会志愿预备役工作咨询委员会53177 波恩齐柏林大街 7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