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肿瘤中心、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华西基础医学院和法医学院生物治疗科、生物治疗协同创新中心,成都 610041 b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感染科、病毒性肝炎研究所、传染病分子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重庆 400016 c 新加坡国立大学综合科学与工程研究生院,新加坡 117573,新加坡 d 新加坡国立大学理学院生物科学系,14 Science Drive 4,新加坡 117573,新加坡 e 费拉拉大学医学系,意大利费拉拉 f 成都中医药大学嘌呤能信号国际联合研究中心,成都 610075,中国 g 圣保罗大学化学研究所生物化学系, ˜ 巴西圣保罗 h 莱比锡大学鲁道夫-博姆药理学和毒理学研究所,德国莱比锡 i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精神卫生中心和精神病学实验室,四川成都 610041 j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华西生物医学大数据中心,四川成都 610041 k 成都中医药大学中医压力医学研究所,四川成都 611137 l 成都中医药大学健康与康复学院,四川成都 610075 m 成都中医药大学针灸与时间生物学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四川成都 610075
目的:评估中国接受中医药治疗的肺癌患者的健康相关生活质量 (HRQoL) 和效用评分。方法:这项横断面研究包括中国上海七家三级医院接受中医药治疗的肺癌患者。使用五级 EQ-5D (EQ-5D-5L) 测量这些患者的 HRQoL 和效用评分。EQ-5D-5L 效用评分来自中国 EQ-5D-5L 价值集。通过 Tobit 回归进一步探讨 HRQoL 与这些患者的社会人口统计学和临床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本研究共纳入 347 名患者。他们的平均值±SD 和中位数 EQ-5D-5L 效用评分分别为 0.851±0.198 和 0.893。报告问题比例最高的参与者出现在疼痛/不适维度 (57.9%) 和焦虑/抑郁 (45.5%) 中。接受中医治疗的肺癌患者的健康相关生活质量较差,且受癌症临床分期的影响。结论:接受中医治疗的肺癌患者的健康相关生活质量较差,许多患者报告在疼痛/不适和焦虑/抑郁方面存在问题。接受中医治疗的肺癌患者的健康效用评分和健康相关生活质量信息可能对中国未来的支持性护理、经济评估和决策有用。关键词:肺癌、健康相关生活质量、传统中医、EQ-5D-5L
• 重点支持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含中医药)、节能环保、智慧城市、海洋科学等领域的产学研合作,优先支持与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内院校联合申报的项目。
呼吸系统疾病是常见病、多发病,主要病变部位在气管、支气管、肺和胸部,轻症患者多以咳嗽、胸痛为主,重症患者则多见呼吸困难,甚至呼吸衰竭。由于空气污染、吸烟、工业发展等因素,近年来肺癌、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等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明显上升。由此可见呼吸系统疾病对人们的健康危害还是很大的,预防和治疗意义重大[1-3]。中医药有着几千年的历史,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4]。随着SARS-COV-2的出现,中医药治疗肺部疾病重新受到重视[5]。研究表明,单体比汤剂更有意义,因为单体成分单一,治疗效果相对稳定[6]。许多中药单体被发现在肺癌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
目的:随着免疫联合治疗在肝癌治疗中取得显著成效,中医药对免疫的调节作用逐渐显现,本研究主要旨在研究不同中医联合全身疗法对肝癌患者免疫调节的影响,以及联合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并通过排序寻找最佳联合应用方案。方法:检索2010年1月1日至2021年11月12日的9个电子数据库,查找中医联合全身疗法在肝癌领域的RCT,进行文献筛选、质量评价和资料提取。采用STATA 15.0和RevMan 5.3软件进行网状荟萃分析,分析探讨中医联合全身疗法在临床应用中对免疫调节、疗效和安全性的意义。采用累积排序曲线下面积的概率值对研究的处理进行排序。结果:共纳入25个研究,涉及2152名受试者,包括6个中药注射剂和7个中成药。结果显示,大黄蛭虫丸和康艾注射液联合ST是免疫调节的最佳选择。而槐耳颗粒是降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最佳选择。结论:对于肝癌患者,中药联合ST优于单用ST,可显著提高患者的免疫功能以及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然而,鉴于我们纳入的试验样本量和方法学质量有限,需要更多集中、大样本的随机对照试验来验证我们的研究结果。
1 澳门科技大学中医药学院、国家中药质量研究重点实验室,澳门 999078 2 杭州师范大学药学院,浙江省杭州 311121 3 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肿瘤内科,浙江省杭州 310015 4 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江苏省中医药防治肿瘤协同创新中心,江苏省南京 210023 5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医院医学研究创新中心,湖南省长沙 410000 6 榄香烯类抗癌中药重点实验室,浙江省杭州 311121 7 浙江省中药开发应用工程实验室,浙江省杭州 311121 8 粤港澳污染物暴露与健康联合实验室, 510000 广东广州 9 珠海科技大学科学技术研究院,519000 广东珠海 10 珠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519020 广东珠海 *通讯地址:qbwu@must.edu.mo (吴奇标);haibocheng@njucm.edu.cn (程海波);hzzju@hznu.edu.cn (隋新兵) † 这些作者的贡献相同。
1 中国四川省医学科学院、电子科技大学医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内分泌科,成都,2 美国德克萨斯州休斯顿贝勒医学院神经科学系,3 广西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南宁,4 成都市龙泉驿区妇幼保健院药学部,成都,5 中国四川省医学科学院、电子科技大学医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成都,6 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器官移植中心、临床免疫学转化医学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四川,成都
1 浙江大学医学院儿童医院肾内科、国家儿童保健临床研究中心,浙江省杭州市 2 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福建省脾胃中医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福建省福州市 3 广东省胃肠病研究所、生物医学创新中心、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普通外科(结直肠外科),广东省结直肠盆底疾病重点实验室,广东广州市 4 同济大学医学院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消化内科、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上海市
摘要:精准医学的兴起为现代医学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空间,也赋予了个体化医疗理念以现实意义。精准医学正在建立一套有别于传统体系的个性化疾病分类体系。但近年来精准医学的研究进展并不尽如人意:能够归因于单一靶点异常的疾病类型很少;目前的“精准”用药效果并不理想,各种副作用难以避免;精准医学的方法论仍是还原论的,并不能解决临床治疗的整合问题,反而会增加整合的难度,因此精准医学方法并不是构建个体化医疗体系的可行途径。本文在分析论证精准医学的科学局限性以及中医药与复杂性科学方法的一致性的基础上,借鉴控制论和复杂性科学的概念和方法,为个体化医疗的发展提出了一套全新的思路和方法。结论是:沿着精准医学的道路走下去,理想的个体化医疗是无法实现的;人们最终需要的是能够实现整体整合的个性化医疗,在具有整体整合和个性化特点的中医药基础上,依据科学规范和证据原则,构建以实证证据为基础的理论模型和状态描述体系,是建立个性化医疗体系的最佳途径。关键词:个性化医疗,精准医学,疾病分类,状态医学,整体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