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界经常忽视地缘政治决策中的情感转向。然而,情感对重大地缘政治事件产生了重大影响。在当前的印度-太平洋地区地缘政治格局中,包括美国、印度、日本和澳大利亚在内的一些民主国家对中国的崛起心存恐惧。中国的经济增长、军事扩张和进攻性外交政策在印度-太平洋地区引发了恐惧。在对中国的恐惧中,印度-太平洋地缘政治正在重塑。当印度-太平洋的新动态与对中国的恐惧相反时,重要的是要探讨为什么中国的崛起会让印度-太平洋地区的一些国家感到恐惧和焦虑。本文以独特的方式讨论了情感如何团结国家并有助于建立新的全球秩序。如果不了解印度洋-太平洋地缘政治的情绪转变,我们对新格局的理解就不完整。本文旨在探索和理解情绪对印度洋-太平洋地缘政治的影响。
中国成为世界最大经济体的进程被推迟 多年来,我们在多个论坛上表达了对中国经济的悲观看法。最近,我们在《2024 年国际经济展望》出版物中强调了中国面临的挑战。我们的《2024 年展望》提到,中国存在严重的人口问题,特别是总人口减少以及劳动力减少。此外,我们还评论了中国持续的房地产危机、通货紧缩、企业部门债务增加和消费需求疲软可能导致增长前景急剧放缓。再加上经济政策总体方向不明朗以及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导致中国被排除在全球供应链之外,中国作为投资目的地的地位受到质疑,中国的增长前景并不特别强劲。我们认为,两位数实际 GDP 增长(甚至 6% 的年增长率)的日子可能已成为过去。然而,我们确实相信,未来中国经济将继续以比美国更快的速度增长,无论是名义增长还是实际增长。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继续相信中国最终将超越美国,并在某个时候成为世界最大经济体。话虽如此,这些结构性问题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比我们之前预期的要大,而且这种影响可能比我们最初想象的要早。2022 年初,我们发布了一份报告,指出中国可能在 2032 年成为世界最大经济体。根据一系列经济和外汇观点以及长期假设,我们认为中国将在十年内成为世界最大经济体,因为名义 GDP 增长将在未来十年远远超过美国。然而,我们认为,中国经济和金融市场的发展方式以及地缘政治趋势的演变意味着中国登上经济王座的时间可能会被推迟。事实上,根据我们对中国和美国的预测和假设,我们仍然认为中国将超过美国;然而,我们的新预测是2042年,而不是2032年,比我们原来的时间表晚了10年。
信息化产品和系统以及 ARINC 的地面网络和服务,进一步拓展我们在飞机之外的机会。”ARINC 广泛涉及整个航空生态系统,包括飞行员、运营商、维护人员、乘客、管制员、监管机构、安全和机场运营。此外,ARINC 还为铁路、工业安全和公共安全部门提供通信和信息处理。其 2013 年收入预计将超过 6 亿美元。收购完成后,罗克韦尔柯林斯的业务将转向约 54% 的商业和 46% 的政府。交易预计将在下个月收到监管部门批准和其他惯例条件后完成。b
如今,战略环境已有所不同,必须提出一些关键问题:评估美国针对崛起的中国制定的大战略时,哪些因素至关重要?罗斯的分析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了当前的战略环境?他正确地指出,中国崛起是美国大战略的主要焦点。但从 21 世纪第三个十年开始的角度来看,罗斯反对重点关注大陆伙伴关系的论点已失去一定效力。军事无疑是应对大国之间可能发生的冲突的主要工具。然而,孤立地考虑军事手段可能会促使美国忽视亚洲大陆伙伴的战略优势。
关于所谓的美国“军事事务革命”或RMA的辩论自世界电视屏幕以来一直在激光指定飞机的瞄准交叉和CNN新闻报道的目的地,在1991年的海湾战争中。现在,在最近十年关注中东的反企业(硬币)行动之后,跨大西洋越来越重视中国崛起的挑战,并重返了熟悉的地理政治思想以及美国技术提供的军事优势。被称为“第三偏移战略”的东西试图维持美军的技术优势,尽管具有巨大的资本投资。因此,Shimko讨论的问题与美国的盛大战略和当前的“重新平衡亚洲”政策特别相关。
出口管制形势目前动荡不安。由于难以亲自会面,主要的多边出口管制机制在 COVID-19 期间基本停滞不前。与此同时,随着俄罗斯入侵乌克兰,世界发生了变化。一夜之间,新的出口管制措施被用来对付俄罗斯,作为一种制裁形式,以扼杀俄罗斯的国防综合体。 1 但形势的变化不仅仅是针对俄罗斯。地缘战略竞争激烈的中国崛起,导致美国采取重大行动,限制向中国出口可用于其军事和战略计划的战略物资。美国最近实施的措施甚至延伸到在半导体等领域维护相对于中国的技术领先地位,正如 2022 年 10 月 7 日宣布的新管制措施所表明的那样。 2
摘要 当前中美竞争的焦点主要在于科技和战略新兴产业主导权的争夺。产业政策作为重要工具的回归,在两国竞争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旨在研究中美地缘经济技术竞争的几个问题以及两国采取的产业政策。我们首先探讨1978年以来中国技术进步的演变,重点关注帮助中国崛起为全球科技强国的产业政策。建立一个理论框架来解释中美地缘经济技术竞争是如何以及为何产生的。我们认为产业政策在中美竞争中都发挥着关键作用。我们得出的结论是,中美竞争加剧有可能催生一个以全球国家主义和技术民族主义为特征的公共政策新时代。
美国越来越多地将经济视为国家安全的一部分,而中国被不分党派地视为对美国国家安全的最大威胁。为了防止中国崛起为一个在经济、技术以及最终的军事上都占优势的大国,美国准备使用一切可用的外交政策工具。即使在奥巴马总统执政期间,在与中国的竞争中,美国也越来越愿意使用强制性经济手段来取得技术优势。特朗普总统针对中国推出了一系列此类手段。拜登总统保留了这些手段,甚至对其进行了强化,以提高其有效性。美国国会还通过了多项决议和法律,以收紧对外经济政策手段。无论2024年总统大选结果如何,下一届美国政府都将继续这一方针。
中国崛起为世界经济强国始于1978年,当时中国向外界敞开大门,放弃了中央控制和计划经济发展模式,采取了开放和改革政策。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的步伐达到顶峰。这两个里程碑事件为中国今天的经济规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使中国成为名义上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实际世界第一大经济体。2023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达到19.79万亿美元,分别是1978年和2001年的近119倍和13倍。相比之下,以名义GDP衡量的2023年世界经济将比1978年和2001年增长12倍和3倍。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份额将从2001年和1978年的4%和2%上升到2023年的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