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俄罗斯联邦对乌克兰发动侵略战争,以及俄罗斯联邦对成员国天然气供应的空前削减,威胁到联盟及其成员国的供应安全。与此同时,天然气供应的武器化以及俄罗斯联邦通过故意中断天然气供应来操纵市场,导致联盟能源价格暴涨,不仅危及联盟经济,而且严重威胁供应安全。快速部署可再生能源有助于减轻当前能源危机的影响,形成防御俄罗斯行动的防御。可再生能源可以大大有助于对抗俄罗斯的能源武器化,加强联盟的供应安全,减少市场波动并降低能源价格。
从运营角度来看,2023 年总体上是丰收的一年。除了实现超过 46 亿欧元的创纪录销售额外,尽管资本支出增加,我们仍创造了近 1.3 亿欧元的高自由现金流。这得益于持续收取项目款项;同时,供应链状况的改善也使库存减少。营业利润也呈现积极发展态势。所有五个部门的息税前利润率均在销售额增长的同时提高,这在一定程度上要归功于利润丰厚的服务业务。集团的利润率达到 6.1%,达到了目标区间。在经历了三年的疫情相关限制、供应链问题和材料价格暴涨之后,我们恢复到了接近危机前的水平。
回顾2021年,随着各大国疫苗接种、经济活动重启,全球经济逐渐复苏。然而,病毒变异却接二连三地引发疫情,造成供应链中断、能源价格暴涨,预示着通胀迫在眉睫,金融市场波动加剧。我们化挑战为优势,继续坚定经营,加快数字化转型步伐,紧跟经济趋势,适时配置资产。在全体同仁的共同努力下,2021年业绩再创历史新高,国泰人寿、国泰世华银行、国泰证券、国泰证券投资基金等均创下历史新高,合并税后净利达1,409亿元(50.8亿美元),连续三年创下历史新高,每股盈余达10.34元。主要子公司2021年再创历史新高
在经历了疫情后强劲复苏之后,2022年全球宏观经济环境出现实体经济普遍放缓,全球GDP年增长率约为3%。世界经济受到突如其来的不断增长的通胀压力的冲击,迫使许多央行迅速收紧货币政策,从而对金融市场产生影响。俄罗斯和乌克兰之间的军事冲突以及由此产生的全球不确定性也加剧了能源、大宗商品和食品市场的状况,直接影响到最终消费品的价格。在美国,实体经济受到不断增长的通胀压力的严重影响,这促使美联储实施快速上调基准利率。欧元区上半年经济复苏超出预期,而下半年,受俄乌冲突加剧、能源价格暴涨等不确定性因素影响,欧洲经济增速明显放缓。欧洲央行也决定迅速调整货币政策立场,多次上调基准利率。拉美地区宏观经济形势呈现两个不同阶段。上半年
在经历了疫情后强劲复苏之后,2022 年全球宏观经济环境经历了实体经济普遍放缓,全球 GDP 年增长率约为 3%。世界经济受到突然且不断增长的通胀压力的影响,迫使许多央行迅速收紧货币政策,从而对金融市场产生影响。俄罗斯和乌克兰之间的军事冲突以及由此产生的全球不确定性也加剧了能源、大宗商品和食品市场的状况,直接影响了最终消费品的价格。在美国,实体经济受到不断增长的通胀压力的严重影响,这促使美联储实施基准利率的快速上调。欧元区上半年经济复苏超预期,下半年受俄乌冲突加剧、能源价格暴涨等不确定性因素影响,欧洲经济增长明显放缓,欧洲央行也决定迅速调整货币政策立场,多次上调基准利率。拉美地区宏观经济环境呈现两个阶段性特征。上半年
埃马纽埃尔·圣·德迪奥斯* 这个国家已经失去了“政治上的纯真”,现在正站在“革命的颤抖边缘”。这是马尼拉雅典耀大学校长 Pacifico Ortiz 神父于 1970 年 1 月 26 日在国会联席会议上为总统费迪南德·马科斯发表国情咨文时所作的祈祷中传达的信息。这番祈祷反映了当时的全国情绪,是一个预言性的警告,马科斯在演讲后离开国会大厅,遇到一大群学生示威者,他们向总统的专车扔了一只纸浆鳄鱼。警察和总统安保人员对学生进行了暴力驱散,驱散持续了整晚,造成数十人受伤。随后几年,学生抗议、工人罢工和交通罢工不断升级,马科斯以此为借口,于 1971 年中止了人身保护令,并最终于 1972 年宣布戒严。当时日益激进的社会动荡是由长期处于危机中的经济引发的。在戒严令颁布前的 20 世纪 60 年代,该国一直受到国际收支赤字的困扰,其根本原因是生产资料(尤其是石油)的进口量超过出口量,而出口商品主要是农产品和矿产品,而农产品和矿产品的价格低迷或不稳定。这种情况本身只是 20 世纪 50 年代建立在“进口替代”基础上的经济结构的延续。生产消费品并主要服务于狭小国内市场的国内产业依赖持续进口投入品和资本品来维持运转。长期的外汇短缺意味着经济增长本身只能断断续续地发生。由于大宗商品价格暴涨以及多边和双边贷款机构的紧急贷款,经济偶尔会暂时得到缓解,但外汇储备耗尽后,经济又会再次陷入停滞。通货膨胀是地方性的,既有需求方面,也有供应方面:庞大的财政赤字——主要是由于政府支出挥霍无度和税收不足——被政治上卑躬屈膝的中央银行货币化,而离散的货币贬值加上油价大幅上涨,推高了价格。由于农民受到落后技术和繁重的租赁条件的困扰,城市工人在通货膨胀加剧的情况下,生产率停滞不前,实际工资下降,马科斯第二任期中期和戒严前夕(1971 年)的贫困率高达 61%。1 20 世纪 70 年代初至 80 年代初——大致与独裁统治的十年相吻合——代表着与这些条件的决裂,但并没有真正解决根本问题。2 创新之处不在于政权内部或结构性改革,而在于支撑马科斯经济的重要外部因素:从官方和商业贷款机构以优惠条件和低利率获得外国信贷。石油出口国从 1973 年起因石油价格上涨而获得大量外汇收入,这些国家通过西方商业银行将这些收入再循环利用,而西方商业银行又将这些收入以最低条件借给菲律宾等“有前途”的发展中国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等多边贷款机构以及美国等双边合作伙伴出于自身原因(包括政治战略动机)鼓励这种自由获取信贷的方式。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