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B 型流感嗜血杆菌 (Hib) 定植于上呼吸道并通过呼吸道飞沫在人与人之间传播。1 当细菌感染正常的无菌部位(如血液或脑脊液)时,就会发生侵袭性 Hib 疾病。直到 20 世纪 90 年代初,Hib 一直是美国儿童细菌性败血症、脑膜炎和会厌炎的主要原因。1980 年至 1985 年,美国每 100,000 名 5 岁以下儿童中,侵袭性 Hib 疾病的年发病率为 20-25 例。1 与非原住民儿童相比,美洲印第安人/阿拉斯加原住民 (AI/AN) 儿童的发病率更高,而且发病年龄往往更小。2 在阿拉斯加,5 岁以下的 AI/AN 儿童的侵袭性 Hib 疾病发病率是非原住民儿童的 3.6 倍。 2 自 1987 年推出 Hib 多糖结合疫苗以来,美国儿童中侵袭性 Hib 病的发病率急剧下降。1 然而,AI/AN 儿童的发病率仍然较高。本简报总结了 2004 年至 2023 年期间阿拉斯加州 5 岁以下儿童中侵袭性 Hib 病的流行病学,并提供了免疫实践咨询委员会 (ACIP) 对 AI/AN 儿童 Hib 疫苗接种的最新建议。阿拉斯加侵袭性 Hib 病的流行病学我们从全州实验室监测中获得了数据。侵袭性 Hib 病病例定义为在正常无菌部位分离出细菌或检测到 DNA 的阿拉斯加居民。对于 5 岁以下儿童中的病例,我们计算并比较了每 100,000 人口的发病率,并描述了临床结果和疫苗接种史。 2004-2023 年期间,阿拉斯加州有 46 例侵袭性 Hib 病病例,其中 25 例(54%)发生在 5 岁以下儿童中,6 例(13%)发生在 5-17 岁儿童中,15 例(33%)发生在 18 岁以上成人中。5 岁以下儿童的年发病率为每 100,000 人口 2.4 例(95% CI:1.7-3.6)。5 岁以下 AI/AN 儿童的发病率(每 100,000 人口 7.2 例)是非原住民儿童(每 100,000 人口 0.5 例)的 14 倍。总体而言,20 名(80%)患有侵袭性 Hib 病的 5 岁以下儿童住院,3 名(12%)死亡。在 5 岁以下的病例中,12 例 (48%) 未接种过 Hib 疫苗,3 例 (12%) 接种了 1 剂,3 例 (12%) 接种了 2 剂,7 例 (28%) 接种了 ≥3 剂。Hib 疫苗接种建议 ACIP 建议从 2 个月大开始常规接种 2 剂或 3 剂 Hib 结合疫苗。1 在 12-15 个月大时接种加强剂量。在美国,有五种 Hib 疫苗获得许可并可买到。1 每种疫苗均含有与载体蛋白结合的 Hib 多聚核糖基核糖醇磷酸酯 (PRP) 多糖荚膜,载体蛋白可以是 B 群脑膜炎奈瑟菌的外膜蛋白 (PRP-OMP) 或破伤风类毒素 (PRP-T)。其中三种是单价 Hib 疫苗,还有两种将 Hib 多糖结合物与其他抗原相结合。PRP-OMP(PedvaxHIB,默克公司)是一种单价 Hib 疫苗,在 2 个月和 4 个月大时分 2 剂基础系列接种。单价 PRP-OMP 被推荐用于 AI/AN 婴儿的基础系列接种,因为它在第一次接种后提供了保护性抗体反应
一名器官捐赠者被诊断为间变性多形性黄色星形细胞瘤,而四名器官移植接受者患上了致命的恶性肿瘤,其来源无法通过标准方法确认。我们使用下一代测序技术确定了肿瘤的体细胞突变谱,并追踪了不同样本之间的关系。这些数据与供体中存在侵袭性克隆实体以及随后每个接受者中后代肿瘤的增殖相一致。接受者的病变之间存在 BRAF 、 PIK3CA 、 SDHC 、 DDR2 和 FANCD2 中的有害突变以及跨越 CDKN2A/B 基因的染色体缺失。除了证明 DNA 测序可以追踪供体/接受者的癌症传播之外,这项研究还确定了在考虑移植之前可以确定供体肿瘤的基因谱及其潜在的侵袭性表型。随着对肿瘤侵袭和转移的遗传相关性的了解越来越多,应该考虑将 DNA 测序的遗传分析添加到移植安全性的数据中。
这项研究表明,在 12 至 13 岁期间接种疫苗的女孩,无论接种多少剂,侵袭性癌症的发病率为零(有效性为 100%)。来自最贫困地区的妇女在接种 3 剂疫苗后,发病率显著降低(13.1/100 000 [95% CI = 9.95 至 16.9] vs 2.29 [95% CI = 0.62 至 5.86])。结论:研究结果证实,二价疫苗可预防侵袭性宫颈癌的发展,即使 12-13 岁时接种 1 或 2 剂,间隔 1 个月,也能产生益处。在年龄较大时,需要接种 3 剂疫苗才能产生具有统计学意义的疫苗效果。来自较贫困地区的妇女比来自较不贫困地区的妇女从疫苗接种中受益更多。参考文献:双价人乳头瘤病毒疫苗接种后侵袭性宫颈癌发病率:一项基于人群的免疫年龄、剂量和剥夺的观察性研究。J Natl Cancer Inst. 2024 年 6 月 7 日;116(6):857-865。doi:10.1093/jnci/djad263。PMID:38247547。
小脑缄默症 (CMS) 是儿童颅后窝肿瘤手术切除后常见的并发症。语言表达改变,直至失语和情绪不稳定,通常在手术后至少 24 小时内报告,是术后 CMS 的标志。其他相关特征包括肌张力减退和其他小脑运动体征、小脑认知情感综合征、因长通路受累而导致的运动障碍和脑神经病变。恢复通常需要 6 个月,但大多数儿童都会受到长期残留障碍的困扰。致病机制可能是由于小脑近端传出通路受损,包括齿状核、小脑上脚及其在中脑被盖中的交叉。已证实的危险因素包括脑干侵袭、髓母细胞瘤诊断、中线定位、肿瘤大小、第四脑室侵袭、小脑上脚侵袭、左利手和小脑蚓部切开。目前,康复是小脑缄默症患者治疗的基石,必须考虑三个主要受损领域,即言语、认知/行为和运动。
目的:据报道,泛素特异性肽酶 5 (USP5) 可促进多种恶性肿瘤的进展。它可能通过调节细胞周期和集落形成来影响癌症的发展。在胰腺癌中,USP5 的生物学功能,特别是在迁移和侵袭方面的作用仍不清楚。方法:使用免疫组织化学 (IHC) 检测原发性胰腺癌和淋巴结转移组织中 USP5 蛋白的表达水平。使用 χ 2 检验、Kaplan-Meier 分析、单变量和多变量分析来评估 USP5 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进行 RT-qPCR 以定量胰腺癌细胞系中 USP5 的 mRNA 表达水平。进行 CCK8 和集落形成试验以证明 USP5 在增殖中的作用。通过 Transwell 和划痕愈合试验评估肿瘤转移。通过蛋白质印迹检测 EMT 和 STAT3 信号相关标志物。结果:(1)USP5蛋白表达水平与肿瘤分化程度、CEA及CA19-9水平相关。(2)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均显示USP5高表达是胰腺癌的不良预后因素,Kaplan–Meier分析直接表明USP5高表达患者总生存期较短。(3)USP5表达增高与胰腺癌的增殖和转移均相关。(4)USP5被证实介导胰腺癌细胞中的STAT3信号传导。结论:研究结果提示USP5在胰腺癌患者中高表达并可能具有临床意义。USP5高表达通过激活STAT3信号传导促进进展和转移。因此,USP5可能是胰腺癌治疗的潜在靶点。
• 自 2023 年 10 月以来,康涅狄格州已发现 7 名患有侵袭性脑膜炎球菌病的病例。这超过了预期的病例数(2013-2022 年年均病例数:3 例)。病例数增加归因于 Y 血清群,迄今为止已对 4 名病例分离株进行了基因检测,结果显示序列类型 (ST) 为 1466。该菌株对常用于治疗和密切接触预防的一线抗生素敏感。 • 所有 CT 病例的年龄均超过 50 岁(中位年龄 66 岁),其中 3 名(47%)为黑人/非裔美国人。所有病例均出现菌血症,但没有典型的脑膜炎症状。 • 尚未发现病例之间的共同风险因素或流行病学联系,表明该菌株可能在社区中无症状传播。 • 对提供者的建议:
肝细胞癌(HCC)是肝癌中最具破坏性和侵袭性的癌症,发病率持续快速上升,位列全球第六大常见癌症和第四大癌症死亡原因[1]。尽管早期HCC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水平已有显著提高,但HCC的预后仍然很差[2,3]。此外,高侵袭性和晚期HCC对一般治疗反应甚微或完全没有反应[4-6]。因此,迫切需要新的有效且耐受性良好的治疗策略。靶向治疗已进入抗肿瘤治疗领域,为HCC的治疗带来希望[7-9]。但目前的靶向治疗药物普遍存在肿瘤反应率低、副作用大等问题,
疟原虫造成非洲以外的大多数疟疾病例。与p不同。恶意,p。Vivax生命周期包括休眠的肝脏,催眠症,在没有蚊子传播的情况下会引起感染。一种针对p的有效疫苗。Vivax血液阶段将限制这种复发感染的症状和病理,因此可能在控制该物种的控制中起关键作用。p。vivax落后于p。恶性菌,有许多识别的tar-得到了几个转换为II期测试。相比之下,只有一个p。基于Divax血液阶段疫苗基于DUFFY结合蛋白(PVDBP)的候选疫苗已达到IA期,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缺乏p的持续体外培养系统。Vivax限制了新候选人的系统筛选。我们使用了p之间的密切系统发育关系。vivax和p。knowlesi(人类红细胞中存在体外培养系统),以测试系统反疫苗学的可扩展性以识别和确定p的优先级。Vivax血液阶段目标。p。在哺乳动物的表达系统中,预测在红细胞侵袭中起作用的可在红细胞侵袭中起作用。 这些抗原中的八种用于产生多克隆抗体,这些抗体被筛选,以识别p中的直系同源蛋白的能力。 knowlesi。 knowlesi和嵌合p。 knowlesi基因与他们的p。在哺乳动物的表达系统中,预测在红细胞侵袭中起作用的可在红细胞侵袭中起作用。这些抗原中的八种用于产生多克隆抗体,这些抗体被筛选,以识别p中的直系同源蛋白的能力。knowlesi。knowlesi和嵌合p。knowlesi基因与他们的p。然后对这些抗体进行了测试,以抑制两种野生型P的生长和侵袭。使用CRISPR/CAS9进行修改以交换p。Vivax直系同源物。诱导抑制抗体的候选者
摘要 三阴性乳腺癌 (TNBC) 表现出侵袭性的临床病程、高度的转移潜能并且与较低的存活率有关。由于缺乏雌激素受体 (ER)、孕激素受体 (PR) 和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2 (HER2) 的表达,这种亚型对传统的靶向疗法没有反应。当前化疗药物相关的不良且有时危及生命的副作用促使人们开发更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 3 (STAT3) 是一种与乳腺癌 (BCa) 进展有关的转录因子,靶向该因子已被证明是一种有效的体内和体外阻止癌症生长的方法。目前,尚无 FDA 批准用于 TNBC 的 STAT3 抑制剂。尽管 FDA 批准的抗精神病药物匹莫齐特被认为在几种癌症中起到 STAT3 抑制剂的作用,但它在该通路上的作用在 TNBC 中仍未得到探索。由于这种侵袭性癌症的异质性,无法对 TNBC 疗法应用“一刀切”的方法,我们假设 STAT3 可以作为指导匹莫齐特治疗的新型反应生物标志物。使用代表四种 TNBC 亚型(基底样 1、基底样 2、间质样、间质干细胞样)的人类细胞系,我们当前的报告表明匹莫齐特显著降低了它们的侵袭和迁移,这种效果是通过酪氨酸残基 705 (Tyr705) 上的 STAT3 磷酸化预测的。从机制上讲,匹莫齐特治疗导致的磷酸化 STAT3 (Tyr705) 抑制导致下游转录靶标(如基质金属蛋白酶-9 (MMP-9) 和波形蛋白)下调,这两者都与侵袭和迁移有关。识别对 TNBC 治疗反应的生物标志物是精准医疗领域的一个活跃研究领域,我们的研究结果提出磷酸化 STAT3 (Tyr705) 作为一种新的生物标志物来指导匹莫齐特治疗作为侵袭和迁移的抑制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