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木质纤维素天然纤维具有亲水性,而许多复合材料的基质系统具有疏水性。天然纤维增强聚合物 (NFRP) 基质复合材料要获得良好的机械性能,依赖于界面处良好的纤维-基质结合。增强材料通常涂有两亲偶联剂以促进形成坚固的界面。一种新颖的替代方法是在与基础环氧树脂形成化学计量混合物之前,将偶联剂溶解在树脂硬化剂中。在复合材料制造过程中,偶联剂的亲水 (极性) 端迁移到表面 (内部界面) 并与纤维结合。偶联剂的疏水 (非极性) 端仍嵌入混合树脂中。复合材料样品的机械测试表明,直接添加到基质中的硅烷可产生具有增强纵向性能的 NFRP 复合材料。由于不再需要预处理纤维涂层,新技术具有经济(缩短了处理时间)、环境(消除了受污染的溶剂)和社会(减少工人接触化学蒸汽)等好处。关键词:偶联剂;环氧树脂;硬化剂;界面;天然纤维 1. 介绍
摘要:在汽车,航空航天和电子行业等行业中对轻质和耐用材料的需求不断增长,促使异性结构双层复合材料的发展,将金属的结构完整性与聚合物的多功能性结合在一起。本研究介绍了不锈钢(SUS)和聚酰胺66(PA66)之间的临界界面,重点是表面处理和各种硅烷偶联剂在增强异径sus/pa66双层复合材料的粘附强度方面的关键作用。通过系统的表面修饰(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原子力显微镜和接触角分析显示),该研究评估了增加表面积,粗糙度和SUS能量的影响。X射线光电子光谱评估证实了特定硅烷偶联剂的战略选择。尽管某些偶联剂几乎没有影响力学,但值得注意的是,氨基丙基三氧基硅烷(A1S)和3-甘油同基氧甲基三甲氧基硅烷(ES)显着增强了杂气结的机械性能。这些进步归因于金属 - 聚合物界面处的界面相互作用。这项研究强调了靶向表面处理的重要性,以及明智的耦合剂在优化金属 - 聚合物复合材料的界面粘附和整体性能方面的明智选择,为材料的制造提供了有价值的见解,在减轻重量和增强耐用性的情况下,材料的制造是最重要的。
摘要:为研究再生塑料颗粒对混凝土物理力学性能的影响,设计了掺量为0、3%、5%和7%(以重量计)的再生塑性混凝土,测定了其抗压强度、劈拉强度以及养护过程中吸水引起的质量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在混凝土中加入再生塑料可以提高混凝土的强度,其中,再生塑料掺量为5%时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和劈拉强度最好。随着再生塑料掺量的增加,早期强度的发展速度变慢。硅烷偶联剂对再生塑性混凝土强度有积极作用,混凝土在早期吸水饱和阶段已基本完成,硅烷偶联剂的掺入使得混凝土的孔隙率降低,混凝土的吸水性能变差。通过总结再生塑性混凝土的物理力学性能可以发现,再生塑料的掺入对于混凝土材料改性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在控制再生塑料掺量的情况下,掺再生塑料骨料混凝土强度能够满足工程要求。
腱糖蛋白 C (TNC) 是一种富含细胞外基质的糖蛋白,根据其位置表现出促动脉粥样硬化或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TNC,尤其是其 C 结构域/异构体 (TNC-C),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活动区域中强烈过表达,但在大多数正常成人组织中几乎检测不到,这表明 TNC 是动脉粥样硬化靶向药物的有希望的递送载体靶标。许多递送载体都是通过识别 TNC-C 进行研究的,包括 G11、G11-iRGD、TN11、PL1 和 PL3。F16 和 FNLM 也分别通过识别 TNC-A1 和 TNC 进行研究。值得注意的是,iRGD 正在进行临床试验。 PL1不仅能识别TNC-C,还能识别纤连蛋白(FN)的额外结构域-B(EDB),这也是一种很有前途的动脉粥样硬化靶向药物的递送载体,有几种偶联剂正在进行临床试验。F16偶联剂F16IL2正在进行临床试验。因此,G11-iRGD、PL1和F16具有很大的开发价值。此外,ATN-RNA和IMA950分别通过靶向TNC在临床试验中作为治疗药物和疫苗进行了研究。因此,靶向TNC可以大大提高动脉粥样硬化靶向药物和/或特定药物开发的成功率。本综述讨论了TNC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动脉粥样硬化靶向药物递送载体和药物开发,为靶向TNC的药物开发提供知识。
PEP 用异硫氰酸荧光素 (FITC) 标记。EXO-PEP 中 FITC 的荧光强度与 PEP 相等(图 S3A,支持信息),表明在外泌体存在的情况下,PEP 在体外得到了充分利用。图 2C 表明,在仅用外泌体处理的钛盘上几乎没有发育抑制剂释放偶联剂 (DiR) 标记的外泌体的荧光,而在 EXO-PEP1 上装载外泌体处理的钛盘上的荧光小于 EXO-PEP2 和 EXO-PEP3。EXO-PEP3 处理的钛盘在所有组中显示出最强的荧光
行业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减少碳足迹 [5]。节约能源的一种方法是用亚麻等天然纤维代替玻璃纤维 [6]。此外,亚麻能够提高层压板的阻尼性能,这一点众所周知,而且对于提高损伤容限可能很有吸引力 [7]。将纤维添加到聚合物中可以提高拉伸性能,使用偶联剂后拉伸性能会提高更多 [8]。与其他天然纤维和合成纤维相比,亚麻纤维具有特定的强度和特定的刚度。亚麻纤维具有多种特性,但也存在一些缺点 [9]。这些缺点是纤维是亲水性的,文献中观察到复合材料受湿度和温度等环境变化的影响很大,这会导致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机械性能下降,这是由于纤维膨胀和基质老化造成的 [10]。纤维中的水分吸收遵循菲克扩散定律(扩散
摘要:在这项工作中,使用硅烷偶联剂(IPTES)和聚合物块(ITP)成功合成了一种新型功能化的氧化石墨烯成核核定剂(GITP),以有效地改善PET的结晶和机械性能。为了全面研究官能化的GO对PET性质的影响,通过使用熔体混合方法将GITP引入PET矩阵来制备PET/GITP纳米复合材料。结果表明,与纯PET相比,PET/GITP具有更好的热稳定性和结晶性能,从而将熔化温度从244.1℃提高到257.1°C,并将其结晶度从595 s降低到201 s。此外,PET/GITP纳米复合材料的结晶温度从185.1℃至207.5℃升高,拉伸强度从50.69 MPa提高到66.8 MPa。本研究为官能化的GO提供了一种有效的策略,作为一种成核剂,可以改善PET聚酯的结晶和机械性能。
摘要剑麻纤维和基于生物的环氧树脂的组合具有良好的潜力,可提供具有改进或同等机械性能的环保生物复合材料。然而,由于键在化学结构(极性)函数组中的电荷在原子上的不同分布引起的两种材料之间的较差相互作用需要通过各种技术对组成部分的一个表面进行修改。本文讨论了有关多种治疗方法的可用文献,以通过实现有利的润湿性,机械互锁以及通过化学键合的改善相互作用来改善剑麻纤维和热套环氧矩阵之间的粘附。表明,在NaOH溶液中洗涤纤维,然后冲洗和干燥是普遍的化学处理。通过NAOH处理,研究人员观察到了清洁纤维,这促进了环氧基质的更好粘附。偶联剂(例如硅烷处理)表现出对纤维吸收的抗性的提高。热处理通过增加纤维素的结晶度,从而影响纤维的形态。还观察到,纤维矩阵粘附的改善对复合材料的冲击强度有不利影响。
摘要:分散相尺寸小至几十纳米的有机/无机杂化复合材料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本文表明,可以通过“原位”溶胶-凝胶法从两种前体开始获得二氧化硅含量为 6 wt % 的二氧化硅/环氧纳米复合材料:四乙酯正硅酸盐 (TEOS) 和 3-氨基丙基三乙氧基硅烷 (APTES)。APTES 还起到偶联剂的作用。使用先进技术(明场高分辨率透射电子显微镜、HRTEM 以及通过多范围设备 Ganesha 300 XL+ 执行的小角和广角组合 X 射线散射 (SAXS/WAXS))使我们能够证明纳米粒子的多片结构,而不是通常通过溶胶-凝胶路线获得的凝胶结构。一种以新的方式结合溶胶-凝胶化学、乳液形成和奥斯特瓦尔德熟化方面的充分评估知识的机制使我们能够解释观察到的层状纳米颗粒的形成。■ 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