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充电过程 IU5365E 采用完整的涓流充电、恒流充电、过充电、浮充 电四个过程进行充电。当电池电压小于涓流点时,系统以 I *20% 充电电流充电;当电池的电压大于涓流点时,系 C C 统以 I 充电电流充电;当电池电压达到所设定的过充电电 CC 压值 , 充电电流逐渐减小,当电流减小到所设定的过充电 结束电流值时,过充电结束,系统进入到浮充电过程 , 浮 充电电压为过充电电压V 的 90% 。 OC 浮充电模式的存在可以弥补由于电池自放电或者负载耗电 所导致的电池能量损失。在浮充电状态,如果输入电源和 电池仍然连接在充电器上,电池电压仍然逐渐下降到所设 置的过充电电压V 的 85% 时,系统会重新恢复充电状态。 OC
*)如果充电器未连接到主电源,则后电流流量是排干电池的电流。CTEK充电器的后背电流非常低。**)充电电压和充电电流的质量非常重要。高电流纹波会加热电池对正电极的老化影响。高压波纹可能会损害连接到电池的其他设备。CTEK电池充电器可产生非常干净的电压和低纹波的电流。
标称电压 6 V 电池数量 3 额定容量(25 ℃ ) 200 Ah - 20A 持续 10 小时至 1.80V/cell 浮充电压 2.25Vpc @ 25 ℃ 循环和均衡充电电压 2.35Vpc @ 25 ℃ 内阻 1 . 60 m Ω(符合 IEC 60896-21) 短路电流 5598A(符合 IEC60896-21) 最大充电电流无限制,否则如果 T>25 ℃ 则最大为 50A 25 ℃ 时自放电率每月小于 3%
提高充电电压并采用高容量的阴极(如锂钴氧化物(LCO))是扩大电池容量的有效策略。高压将揭示主要问题,例如电解质的低界面稳定性和弱电化学稳定性。从物质基因工程设计的角度设计高性能固体电解质至关重要。在这种情况下,构建了稳定的SEI和CEI界面层,并通过聚合物分子工程产生了4.7 V高压固体共聚物电解质(PAFP)。As a result, PAFP has an exceptionally broad electrochemical window (5.5 V), a high Li + transference number (0.71), and an ultrahigh ionic conductivity (1.2 mS cm − 2 ) at 25 ° C. Furthermore, the Li||Li symmetric cell possesses excellent interface stability and 2000 stable cycles at 1 mA cm − 2 .LCO | PAFP | LI电池在1200个周期后具有73.7%的保留能力。此外,它在高充电电压为4.7 V时仍然具有出色的循环稳定性。上面的这些特性还允许PAFP在高负载下稳定运行,显示出极好的电化学稳定性。此外,提出的PAFP提供了对高压抗性固体聚合物电解质的新见解。
建议浮充电压为 2.27V/单体 (25 ℃ 时),温度补偿为 -3mV/ ℃ /单体 循环和均衡充电电压:2.35V/单体 (25 ℃ 时),温度补偿为 -5mV/ ℃ /单体 CC-CV 充电电流不限,否则若 T>25 ℃ 则最大为 50A 首选工作温度范围:15 ℃ 至 25 ℃ (68 ℉ 至 77 ℉ ) 最大工作温度范围:-40 ℃ 至 50 ℃ (-40 ℉ 至 122 ℉ ) 不需要单独的电池室 减少维护,无需加水。
经 IEC 62259 认证 – 含碱性或其他非酸性电解质的二次电池和电池组 – 带部分气体重组的镍镉方形二次单电池。经 IEC 60623 认证 – 含碱性或其他非酸性电解质的二次电池和电池组 – 带通风口的镍镉方形可充电单电池。符合 IEC 61427-1 – 用于可再生能源存储的二次电池和电池组。一般要求和测试方法 – 第 1 部分:光伏离网应用。建议充电电压:
高质量的双侧PCB设计。充电模式 - 线性充电。直接从USB端口收取单电池锂离子电池。充电电流:预设至1A最大。(r3 =1.2kΩ)C/10充电终止。预设4.2V充电电压,精度为1.5%。输入电压:4.5V-5.5V。全电荷电压:4.2V。LED指示器 - 红色正在充电,蓝色充满电。电源输入接口:微型USB和端子引脚。工作温度:-10℃至+85℃。内置保护电路。尺寸 - 小到27x17x1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