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集体经济在我国实现农民共同富裕、乡村振兴和农业现代化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利用2011—2020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农村集体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农民共同富裕水平的影响及其内在机制,并考察了农村集体经济的快速发展是否同时考虑了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研究结果表明,农村集体经济显著促进了农民和农村的共同富裕,并且在考虑内生性问题并使用时变双重差分模型进行稳健性检验后,上述结论仍然成立。此外,中介效应模型还表明,农地流转率和规模经营比重的提高是政策红利向共同富裕传导的关键。异质性分析的结果表明,政策效应边际递减对我国中西部欠发达省份农村集体经济提升的影响大于东部发达省份,这对促进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具有针对性的政策意义。
本研究旨在探讨数字经济对共同富裕的影响,为此,基于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面板数据的双向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数字经济能够显著提高共同富裕水平,对促进环境改善、应对气候变化、资源节约和高效利用等绿色可持续经济活动产生正向影响,且在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有效,并彰显了绿色金融在共享富裕过程中的部分中介作用和对环境污染的负向调节作用。区域异质性分析表明,数字经济对共同富裕的促进作用在东中部省份更为显著,在西部省份并不显著。本研究结果对一些在疫情期间贫富差距扩大的国家缩小收入差距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也为在格拉斯哥气候峰会(COP26)上做出遏制气候变暖和减少CO 2 排放承诺的各方提供思路,即不断完善数字基础设施;重视绿色金融的中介作用和局部环境污染水平的负向调节作用;遵循各地区的相对比较优势,制定差异化的数字经济发展政策等。
四百年前,英国哲学家霍布斯描述了一种恐怖的海怪,名叫利维坦,暗指强大的现代国家和绝对君主制的至高无上。利维坦从此被人们铭记为自由的死亡和反乌托邦的噩梦[1]。不料四个世纪后,这个怪物借助科技力量再次降临人间,战斗力更是升级,不仅能洞悉人心、洞察万物,还能精准锁定、智能控制。“数字利维坦”再度成为现代人心中挥之不去的阴影。在第四次工业革命来临的今天,人工智能在为社会创造巨大贡献的同时也带来了各种社会问题,如数字鸿沟、社会排斥、阶层分化等。如果不加以约束和治理,人工智能有可能演变成新时代的“数字利维坦”,对社会结构带来巨大挑战。其中,人工智能对就业与收入制度的影响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本文通过梳理相关文献,探讨人工智能影响就业与收入不平等的方向,并提出相关建议,从而改善人工智能时代的社会分层结构,为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共同富裕作出贡献。
摘要 目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体现出进入新时代的特征,其研究对象转向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成为主旋律,财富超越价值成为经济分析的基本范畴。 设计/方法/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不能从超越理论出发,而是以问题为导向,引领问题涉及发展阶段和研究层面的问题。 研究结果——经济运行分析以资源优化配置为目标,微观分析注重效率,宏观分析注重经济增长和宏观经济稳定即经济安全;经济发展分析遵循生产力规律,探索发展规律和相关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等新发展理念推动政治经济学发展理论创新。 原创/价值——因此,政治经济学不能只研究体系,还需要研究经济运行和经济发展问题。因此,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往往涵盖经济制度、经济运行和经济发展(包括对外经济)三大板块,基本经济制度分析需要从共生论的视角理解公有制和非公有制、按劳分配和要素报酬、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的关系,从而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优势。关键词 新时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政治经济学 论文类型 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