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俄罗斯和中国都认识到人工智能 (AI) 的革命性前景。随着各国都在通过人工智能寻求优势领域,它们很可能会探索人工智能的核应用。因此,美国国务院军控、核查与合规局 (AVC) 要求 CNA 进行研究和分析,以加深其对人工智能如何影响核风险以及 AVC 如何降低这些风险并获得增强安全的好处的理解。本报告描述了这三个竞争对手如何在核行动中使用人工智能;他们未来可能如何这样做;以及他们对人工智能的使用如何增加、减少或以其他方式影响核风险。它还建议美国政府可以减轻人工智能核行动的风险并获得可能的降低风险的好处。
萨凡纳·德·泰西埃 (Savannah de Tessières) 是维持和平行动部、联合国裁军研究所和裁军事务厅的顾问。她在国际安全和军控领域拥有超过 12 年的经验,这使得她在非洲和中东冲突地区进行了广泛的实地研究。 2011年至2016年,她担任利比亚问题专家组的武器专家,负责监督联合国制裁制度的遵守情况。她还于 2015 年和 2016 年担任该项目的协调员。2007 年至 2011 年,她在日内瓦的小武器调查工作,设计和管理有关整个非洲冲突和武器扩散的大型研究项目。她发表了大量关于冲突分析、武装行为者、安全部门改革、国际制裁和武器贩运的报告和政策文件。
“不首先在外空部署武器”决议(A/RES/69/32)以压倒性多数票获得通过,充分体现了国际社会防止外空武器化的共同愿望。中国认为,在外空活动中建立适当、可行的透明与信任措施,有利于增进互信,减少误判。在这方面,2013年外空透明与信任措施政府专家组报告是重要进展,为各国提供了重要参考。中国对此表示欢迎,认为透明与信任措施对防止外空武器化和外空军备竞赛可以起到有益补充作用,但不应替代外空军控条约谈判。四、法治是维护外空安全和可持续性的重要基础
长期以来,核武器被认为对国际政治格局具有政治和军事影响。这一观察在国际政治学、国际关系和安全政策学科中尤为突出,这些学科从核威慑、核扩散、核军备控制、核裁军和核安全等各个角度进行了一系列研究。特别是鉴于与核武器有关的全球发展,近年来对所谓“核时代”的研究逐渐增多。其背后,是美苏核对峙的冷战时代结束,核军控与裁军初见成效,进入“核遗忘”时代,之后又出现新的核扩散与核恐怖主义威胁,国际政治中“核武器的长影”再度浮现,最终进入“核武器复活”的大国竞争加剧时代。如今,随着俄罗斯入侵乌克兰,核威胁和武力改变现状的企图被公开讨论,芬兰、瑞典加入早已成为“核同盟”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NATO),对核威慑的新期待和担忧也日益增加。同时,东北亚地区既有拥核国家,也有事实上的拥核大国,透明度问题严重,中国预计2030年代将大幅增加核弹头数量,形成“三大核超级大国”,朝鲜违反联合国安理会决议发展核武器,持续进行军事挑衅。在围绕核武器的国际政治安全形势发生重大变化的背景下,如何应对核问题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
秘书长征求会员国和观察员国对致命自主武器系统的意见,并向大会第七十九届会议提交一份反映所收到的所有意见的实质性报告,并附上载有这些意见的附件,供会员国进一步讨论。日本就致命自主武器系统提交以下意见,以协助编写报告并向根据《禁止使用某些常规武器公约》举行的致命自主武器系统领域新兴技术缔约方政府专家小组(LAWS GGE)讨论作出贡献。一、一般意见 1. 日本致力于维护和加强以法治为基础的自由开放的国际秩序,使所有人都能享受和平、稳定和繁荣,并致力于促进外交,实现一个保护人类尊严的安全世界。本着这些目标,日本积极参与军备控制和裁军努力。由于新兴技术的快速发展对军事产生了重大影响,LAWS 已成为军控和裁军领域的关键问题之一。为应对新兴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努力明确 LAWS 的规范和操作框架至关重要,同时考虑其与现有国际法,特别是国际人道主义法 (IHL) 的关系。日本重申其致力于积极和建设性地参与讨论,以便通过制定有关 LAWS 的国际规则为国际社会的稳定做出贡献。2. 应全面审查新兴技术的军事用途,充分了解其风险和利益,并兼顾人道主义考虑和安全角度。在审查过程中,日本重视以负责任的方式进行新兴技术的军事用途,坚持“以人为本”原则,确保可靠性和可预测性。日本还支持以下观点:国际人道法的义务适用于所有武器系统,包括致命性自主武器系统;如果武器系统不能按照国际人道法使用,则不得使用;其他武器系统应受到必要的限制,以确保遵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