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象作为实际包装场景中的抓地力行为很容易受到各种干扰的影响,视觉抓握预测系统遭受了稳健性和检测准确性低的差。在这项研究中,已经提出了一个以线性全球注意机制为基础的智能机器人抓手框架(RTNET),以实现在实际包装工厂场景中实现高度稳健的机器人掌握的预测。首先,为了减少计算资源,在机器人抓握过程中已经开发了一种优化的线性注意机制。然后,已对本地窗口转换算法进行了调整,以收集功能信息,然后通过向上和下采样的层次设计集成全局功能。为了进一步改善开发的框架,可以通过减轻噪声干扰的能力,建立了一种自称的特征体系结构,以增强其强大的学习能力。此外,已经生成了真正的操作环境中的握把数据集(RealCornell),以实现对真实抓地力的过渡。为了评估所提出的模型的性能,在Cornell数据集,实核数据集和实际场景上对其掌握的预测进行了实验检查。结果表明,RTNET在Cornell数据集上的最大准确度为98.31%,在复杂的RealCornell数据集上达到了93.87%。在考虑实际包装情况下,所提出的模型还证明了在抓住检测方面的准确性和鲁棒性水平很高。综上所述,RTNET对包装行业的机器人握把的高级部署和实施提供了宝贵的见解。
1 )交互性与安全性的矛盾问题。在当前智能座 舱所处的发展阶段,新型人车交互方式的安全性尚需 要进一步检验,繁复的人机交互会对驾驶人造成分神 影响甚至带来安全隐患;在未来智能座舱发展的第三 阶段,还将面临着人车交互的信任问题。解决该问题 是智能座舱实现实质性发展的关键。 2 )舱内交互与舱外交互的协同问题。智能座舱 作为移动生活智慧终端的“第三空间”,其交互范畴 需全面覆盖汽车舱内及舱外的立体化时空场景,不仅 需要解决舱内的人机交互问题,也要解决舱外的人机 交互问题,以及舱内舱外人机交互的协同问题。现有 研究已部分解答了该问题,但仍需结合真实应用场景 继续深入研究。 3 )智能座舱与其他智慧生活形态的连接问题。 汽车智能座舱是智慧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交互设 计不是孤立的,需有机对接到整个智慧城市的系统 中。目前,对该问题的研究关注还比较少,有较大的 研究空间。 4 )智能交互的应用实现问题。虽然智能交互的 部分关键技术已实现了突破,但离普遍应用还较远。 其根本原因在于交互技术的发展还不够充分,主要体 现在信息感知、信息传输、信息处理等三个方面,具 体为传感探测仪器的精度不足、高速物联通信基础设 施建设不足、芯片及软件产品的算力不足。这些问题 的解决将决定智能座舱交互设计的发展速度。 综合以上研究现状与问题分析,汽车智能座舱交 互设计的发展趋势总结如下: 1 )交互模态多元化、复合化。基于视觉、听觉、 触觉等多感官通道的立体融合式交互模态将成为主 流,结合更加深入的效率、安全、信任等人机交互研 究,将逐渐发展成为全面的智能交互体系。 2 )交互方式人性化、情感化。虽然交互模态日 益多元化,但座舱人机交互的方式将变得越来越简 单,汽车将自发迎合人的自然交互习惯,让驾驶员以 更少的注意力完成更多的人机交互,从而找到智能座 舱交互性与安全性的平衡点。同时座舱人机交互将更 注重对人的情感需求的感知与响应,成为情感化的智 能伙伴。 3 )交互设计场景化。智能座舱的交互设计将结 合更多的场景催生更丰富的交互方案,不仅从车内场 景扩展到车外场景,也会由单一场景扩展到复合场 景,甚至扩展到智慧生活的任意场景中,并实现交互 模式的订制化,使汽车智能座舱真正成为未来智慧生 活空间的一部分。 4 )交互相关技术日益成熟。在国家政策的持续 引导与驱动下,硬件技术、软件技术、物联通信基础 设施等都将迎来持续的建设、发展与完善,为智能座 舱交互设计的全面发展提供技术基础。
按钮布局的一致性,机载显控系统的人机工效研究也 逐渐得到了相关领域的重视。为了解决仪表板日益拥 挤的问题,工程师在第 2 代机电伺服仪表的基础上对 飞行仪表进行综合,也对指示相关信息的仪表进行综 合,减少仪表数量;同时将无线电导航和其他经过计 算机加工的指引信息综合进相关的显示器中,形成第 3 代飞机仪表,即综合指引仪表。综合指引仪表不但 可以显示飞机综合的实时状态信息,同时还通过指引 信息告诉飞行员如何正确操纵飞机,以达到预定飞行 状态或目的地 [5] 。第 3 代头盔显示系统首次采用虚拟 成像技术,可直接将虚拟画面投射到驾驶员的面罩 上,配合计算机图像和数据处理运算技术,具备了实 时呈现画面的能力。 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在军事领 域广泛应用,现代战争形态演变不断突破,向着机械 化、信息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进入 21 世纪,触 屏及语音交互的方式取代了烦琐复杂的硬件按钮操 作,更为清晰的数字化屏幕也为信息显示提供了更大 的发展空间。第 4 代新型战斗机的机载设备通过更 大、更清晰的数字化屏幕呈现出更加多样的信息内 容。这一时期的人机交互主要通过数字屏幕进行信息 输出,通过语音、触摸屏和简洁的按键等多通道进行 信息输入。未来飞行员头盔的发展趋势是研制功能强 大、集综合性防护于一体的头盔系统,全息投影技术 也会逐渐发展成熟并应用于头盔显示器中 [6] 。历代战 机座舱显控界面见图 1 。 对战机座舱显控系统的发展,各领域的研究人员 针对人因工效、人机交互、座舱显示技术、人机协同 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研究。总结 20 世纪 80 年代至今具 有代表性的人物及研究成果,其研究成果引用量较高, 为座舱显控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或技术支撑,见表 1 。 军事技术的发展促使战场环境复杂性的大幅提 升,如 F–35 的大屏幕显示器将远不能满足飞行员获 取信息数据流的显示需求,而未来战斗机为了隐身, 会减小座舱空间,进而缩小座舱显示面积 [25] 。座舱内 的系统控制器将尽可能简化,除了保留一些控制飞行 的基本操作杆和少数与安全相关的控制器,其余的操
编码特征作为预测结果,邀请用户进行认知情况调 研。从用户调研数据的计算结果可知,用户对不同特 征编码的认知存在一定的共性,有共同的认知习惯。 1 )就属性语义来看,认知效率主要受色相、明 度、饱和度、尺寸、位置、形状的影响。色相:国军 标对色彩的应用有明确的规范,在进行色相编码时, 应考虑用户对专用色彩属性的认知习惯,严格遵守色 彩使用规范。对于没有硬性规定的色彩,也应以用户 过往的知识、经验为基础进行编码设计。如,在界面 设计中,一般认为红色表示危险,黄色表示警告,绿 色表示安全。明度:实验表明,在深色背景下,明度 越高信息等级越高。战术显控系统复杂性较高,合适 的明度编码设计适合应用于信息层级设计,能够有效 降低用户的学习成本。饱和度:饱和度取决于该色中 含色成分和消色成分(灰色)的比例。含色成分越大, 饱和度越大;消色成分越大,饱和度越小 [14] 。高饱和 度的色彩编码方式更能引起视觉关注,帮助用户集中 注意力。形状:在战术显控系统中,涉及形状属性的 元素主要为图形和符号,包括通用类和特殊类。在进 行形状编码时,现有图符应遵循沿用的原则,新的图 符应结合现实形态、行业背景进行设计,以符合用户 认知习惯、缩短学习过程,提高交互效率。尺寸:根 据实验结果显示,信息尺寸的大小与信息的重要等级 成正比,信息越重要,尺寸越大。位置:用户对显示 屏上的信息关注度依次为中间、左上方、右上方、左 下方、右下方 [15] 。在进行界面布局时,应注意信息等 级与其在界面中位置的一致性,同时要保证同类信息 的位置编码统一。 2 )就情感语义来看,战时用户的生理和心理负 荷较高,任务情景的不确定性易增加用户的操作压 力 [5] 。在进行交互界面设计时应考虑信息编码元素的 情感性。从实验结果来看,影响情感语义的特征主要 为形状和色彩。尖锐的形态容易让用户产生较大的心 理压力,而圆润浑厚的形状更容易使用户平静。在进 行形状编码时,可采用倒角的设计手法。根据蒙赛尔 色彩体系对色彩要素的划分及实验结果,战术显控系 统的主色可以选用冷色调,明度、饱和度不宜过高, 以避免色彩刺激增加用户的焦虑感。而对于重点信息 和即时变化类信息,可采用高明度或高饱和度的色 彩,以提高用户的警觉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