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用飞机需要越来越多的动力。气动和液压系统正在被电气设备取代,飞机上引入了新的耗电设备。增加的功率提取给飞机喷气发动机带来了新的挑战,无论是在可操作性方面还是在发动机性能方面。本论文描述了传统低涵道比混流涡扇发动机的发动机性能如何受到高压轴、低压轴或两者组合的功率提取的影响。查尔姆斯公司内部工具开发了一种双转子低涵道比混流涡扇发动机,用于评估飞行包线不同部分的发动机性能。为了评估飞机/发动机相互作用对飞行性能的影响,还开发了一种飞机性能工具。当从 HP 或 LP 轴提取功率时,需要增加涡轮进气温度。如果从高压轴提取功率,则温度升高幅度更大,从而增加了比推力和比油耗。当发动机接近或处于最大涡轮入口温度极限时,无论是从高压轴还是低压轴提取功率,功率提取都会对发动机性能产生不利影响,但如果从高压轴提取功率,推力降低将更为显著。当发动机接近或处于最大总压比极限时,如果从发动机可操作性角度来看所需的温度升高是可以接受的,则高压轴功率提取导致的推力降低比低压轴功率提取的情况更为温和。关键词:战斗机性能、发动机性能、低涵道比、混流、涡扇发动机、功率提取
乘数/除法器和轮齿字段设置为产生 56.25 的“结果转速比”。这意味着实际原始速度信号除以 56.25 个齿,而不是 45 个齿。也就是说,6000 RPM 的高压轴速度被此 MPC-4 视为 (6000 x 45)/56.25 = 4800 RPM。因此,使用此速度通道作为参考的任何窄带处理(例如1X)实际上将监控真实速度的 0.8X。这样,VM600 可以配置为跟踪预设的窄带跟踪谐波 1/3X、1/2X、1X、2X、3X 和 4X 之外的任何谐波。
内部变速箱通常位于低压和高压压缩机之间。在现代双轴设计中,内部变速箱从高压轴 [4] (p. 143) 获取动力。即两个同心轴中较外侧和较短的轴。但驱动器也可以从每个发动机轴获取动力,以便将负载分配到两个轴上。在这种情况下,飞机系统可能由低压轴 [11] (p. 67) 驱动。高压轴比低压轴旋转得更快,这也可能影响选择在何处连接哪种附件。驱动轴穿过发动机的空气管道(见图 1)。为了限制驱动轴和包围它的空心整流罩对发动机气流的干扰,轴设计得尽可能小,因此可以高速运转 [11]。附件变速箱 (AGB) 通常布置为弯曲的壳体,以便各种附件安装在靠近发动机的位置。每个附件均配有单独的安装垫(图 2)。壳体内的驱动由一列正齿轮提供。它们之间通常使用惰轮,以增加附件之间的间距。附件按速度降序排列在驱动轴入口的两侧。
从「 AI 智能应用对日常生活之翻转与创新」专题报告中可以印证,人类的智慧和AI 科技,两方互相依赖,互惠互利,相辅相成,互相成就另一方, AI 科技的突飞猛进,不但使得人类的智慧得以更充分地展现,甚至藉由AI 而变得更添智慧,进而能做到以前人类做不到的事情。本专题报告内容含括了AI 与语音辨识、老人生活、工程建造、 5G 科技运用、运动、教育学习、人文等领域,人类的智慧结合AI ,未来似乎有无限想像的可能。刘炯朗院士主讲「科技与人文的平衡-AI 靠哪边站」压轴,阐述了一个不同的观点来看科技和人文,两者分别代表着电脑和人脑,就像翘翘板的两端,而中间点就是AI 的文明思路。本专题报告密切结合了人工智慧与人文关怀,能让大家深入了解AI 科技在日常生活中的翻转、创新,以及它将给人类带来更多更方便的生活和更美好的未来。当然,我诚挚期盼着这本专题报告,藉由主讲者无私地分享精辟的见解,必然助益产官学研
摘要:从飞机的角度来看,从涡扇发动机中提取大量电能的可能性越来越大。未来战斗机的功耗预计将比今天的战斗机高得多。该领域的先前工作集中在高涵道比发动机的功率提取研究上。这促使我们彻底研究低涵道比混流涡扇发动机的性能潜力和局限性。建立了低涵道比混流涡扇发动机模型,并模拟了战斗机任务的关键部分。调查显示了高压涡轮的功率提取如何影响军用发动机在飞行范围内不同任务部分的性能。分析得出的一个重要结论是,如果满足特定的操作条件,可以在高功率设置下从涡扇发动机中提取大量功率,而不会对推力和单位燃料消耗造成太大的损失。如果发动机 (i) 以最大总压力比或接近最大总压力比运行,但 (ii) 远离最大涡轮入口温度极限,则功率提取对发动机推力和推力比燃料消耗的不利影响将受到限制。另一方面,如果发动机已经以最大涡轮入口温度运行,则高压轴的功率提取将导致推力大幅下降。所提出的结果将支持对未来战斗机发动机的战斗机任务优化和循环设计的分析和解释,这些发动机旨在实现大功率提取。这些结果对于飞机设计也很重要,更具体地说,对于确定飞机功率消耗者的最佳能源也很重要。
Kern(2024,本期)在《现代语言杂志》本期发表的压轴文章,为批判性地反思(人类)教师在日益广泛的促进第二语言(L2)发展的技术中所扮演的角色提供了机会。正如 Kern 准确描述的那样,自 2020 年 3 月全球爆发新冠肺炎疫情以来,许多习惯于在面对面教学环境中授课的语言教育工作者被迫转向远程教学,而且通常没有专门设计的远程学习模式所具备的亲身体验和基础设施支持。语言教育工作者迎接了这一挑战。而且据我估计,过去几年,在语言教学和学习模式(包括住宿、混合和远程环境)中,技术的有效使用有所提高。在技术应用于语言学习的历史中,视频会议、社交媒体、语言教程网站和应用程序、在线教科书和语法、翻译工具以及基于视频和音频的内容(等等)的使用并不令人惊讶。正如互联网理论家 Clay Shirky 所描述的那样,“通信工具只有在技术上变得无趣时才会变得具有社交意义”(Shirky,2008 年,第 105 页),事实上,人们对更深入地研究人类现在日常使用的数字技术和模式有着浓厚的兴趣,因为它们可能会改变语言的使用和发展轨迹。这一领域的深刻研究包括应用维果茨基的中介概念、扁平的本体论方法(如拒绝严格区分人类和非人类实体的社会唯物主义),以及将人类认知的焦点从大脑局部扩展到认知和学习的观点,这些观点体现、嵌入、实施和分布在不断变化的社会、符号和物质环境中,包括技术的结合。让我补充一点,目前的主要颠覆性技术是生成人工智能(GenAI),它为传统导向的、机构定位的指导性语言学习带来了许多机会,也带来了相当大的风险和挑战。在以下各节中,我首先讨论人类与技术交织在一起的共同进化动态。然后,我描述了我自己(和其他人促进的)一些关于使用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