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燕超月 , 孙盛芝 , 刘小峰 , 等 .飞秒激光减材法制备透明材料 内部三维微纳连通结构研究进展 [J].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 , 2023, 60(21): 2100001.Yan C Y, Sun S Z, Liu X F, et al.Research progress on preparation of three - dimensional micro - nano connected structures in transparent materials by femtosecond laser material reduction method[J].Laser & Optoelectronics Progress, 2023, 60(21): 2100001.
在本研究中,我们利用β-硼酸钡 (BBO) I 型非线性晶体产生纠缠光子对。这些对被称为信号光子和闲置光子,具有独特的纠缠特性,是量子密码学和量子隐形传态等技术的基础。光子是通过称为自发参量下转换 (SPDC) 的过程产生的,当泵浦激光束穿过非线性介质时就会发生这种情况。该过程受动量和能量守恒控制,从而产生特定的相位匹配条件,决定光子对的空间和频率相关性。该项目的目标是通过基于巧合检测系统检查这些纠缠光子对的时间相关性来表征它们。
[1] A. L. Migdall、S. Castelletto、I. P. Degiovanni 和 M. L. Rastello,“基于相关光子的方法测量探测器量子效率的比较”,Appl. Opt.,第 41 卷,第 2914-2922 页,2002 年。[2] W. Tittel、J. Brendel、H. Zbinden 和 N. Gisin,“使用能量时间贝尔态中纠缠光子的量子密码学”,Phys. Rev. Lett.,第 84 卷,第 4737-4740 页,2000 年。[3] E. Knill、R. Laflamme 和 G. J. Milburn,“一种使用线性光学实现高效量子计算的方案”,Nature,第 41 卷,第 2914-2922 页,2002 年。 409,第 46-52 页,2001 年。[4] T. B. Pittman、B. C. Jacobs 和 J. D. Franson,“存储参量下转换中的伪需求单光子”,Phys. Rev. A,第 66 卷,第 042 303/1-042 303/7 页,2002 年。[5] A. Migdall、D. Branning 和 S. Castelletto,“定制单光子按需源的单光子和多光子概率”,Phys. Rev. A,第 66 卷,第 053 805/1-053 805/4 页,2002 年。[6] M. H. Rubin,“光学自发参量下转换中的横向相关”,Phys. Rev. A,第 54 卷,第 5349-5360 页,1996 年。[7] S. Castelletto、I. P. Degiovanni、A. L. Migdall 和 M. Ware,“关于参数下转换光子源中双光子单模耦合效率的测量”,New J. Phys.,第 6 卷,第 87/1-87/16 页,2004 年。[8] D. N. Klyskho,“结合 EPR 和双缝实验:先进波的干涉”,Phys. Lett. A,第 132 卷,第 299-304 页,1998 年。[9] C. H. Monken、P. H. Ribeiro 和 S. Padua,“优化光子对收集效率
通过材料厚度非线性传输和 Z 扫描技术,研究了用 775 nm、1 kHz 飞秒激光脉冲激发的多晶硒化锌 (ZnSe) 的光学非线性。测得的双光子吸收系数 β 与强度有关,推断 ZnSe 在高强度激发下也与反向饱和吸收 (RSA) 有关。在低峰值强度 I < 5 GW cm –2 时,我们发现 775 nm 处的 β = 3.5 cm GW –1。研究了宽蓝色双光子诱导荧光 (460 nm-500 nm) 的光谱特性,在带边附近表现出自吸收,而上能级寿命测得为 τ e ~ 3.3 ns。在光学腔内泵浦 0.5 毫米厚的多晶 ZnSe 样品时观察到受激辐射,峰值波长 λ p = 475 nm 时,谱线明显变窄,从 Δ λ = 11 nm(腔阻塞)到 Δ λ = 2.8 nm,同时上能级寿命也缩短。这些结果表明,在更优化的泵浦条件和晶体冷却下,多晶 ZnSe 可能通过 λ = 775 nm 的双光子泵浦达到激光阈值。
光子集成电路 (PIC) 长期以来一直被视为彻底改变光学的颠覆性平台。在成熟的电子集成电路制造工业代工厂基础设施的基础上,PIC 的制造取得了显著进展。然而,由于 PIC 的光学对准公差严格,因此需要专用封装仪器,因此 PIC 的封装往往成为阻碍其可扩展部署的主要障碍。双光子光刻 (TPL) 是一种具有深亚波长分辨率的激光直写三维 (3-D) 图案化技术,已成为集成光子封装的一种有前途的解决方案。本研究概述了该技术,强调了 TPL 封装方案的最新进展及其在主流光子行业中的应用前景。
T. Abele、K. Jahnke、K. Göpfrich 生物物理工程组 马克斯普朗克医学研究所 Jahnstraße 29, 69120 海德堡,德国 电子邮件:kerstin.goepfrich@mr.mpg.de T. Abele、K. Jahnke、K. Göpfrich 海德堡大学物理和天文学系 69120 海德堡,德国 T. Messer、M. Wegener 应用物理研究所 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 (KIT) Wolfgang-Gaede-Str. 1, 76131 Karlsruhe, 德国 M. Hippler、M. Wegener 纳米技术研究所 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 (KIT) Hermann-von-Helmholtz-Platz 1, 76344 Eggenstein-Leopoldshafen, 德国 M. Hippler、M. Bastmeyer 动物研究所 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 (KIT) Fritz-Haber-Weg 4, 76131 Karlsruhe, 德国 M. Bastmeyer 生物和化学系统研究所 - 生物信息处理 (IBCS-BIP) 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 (KIT) Hermann-von-Helmholtz-Platz 1, 76344 Eggenstein-Leopoldshafen, 德国
摘要 在主动感官辨别过程中,大脑皮层中的神经活动流受到特定任务的认知需求、运动和内部状态的限制。在行为过程中,大脑似乎从广泛的激活基序中进行采样。要了解这些局部和整体活动模式如何根据自发和任务相关行为进行选择,需要深入研究大面积皮质区域中单个神经元分辨率的密集采样活动。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开发了记录中尺度 2 光子 Ca 2+ 成像数据的程序,这些数据来自两种新型体内制剂,它们可以同时访问几乎所有的小鼠背部和外侧新皮质。作为原理证明,我们将神经活动与行为原语和高级基序对齐,以揭示大量神经元的存在,这些神经元通过运动和/或唤醒的自发变化协调皮质区域的活动。我们在此详述的方法有助于识别和探索广泛分布、空间异构的神经集合,其活动与行为的不同方面相关。
最近的研究表明,使用非经典光状态(例如纠缠光子对)可能会为实验性双光子吸收光谱开辟新的令人兴奋的途径。尽管对纠缠双光子吸收 (eTPA) 进行了几项实验研究,但关于 eTPA 是否真正被观察到仍然存在激烈的争论。这场有趣的争论之所以出现,主要是因为最近有人认为单光子损耗机制(例如散射或热带吸收)可能模仿预期的纠缠光子线性吸收行为。在这项工作中,我们专注于 eTPA 的透射测量,并在评估 eTPA 的背景下探索了三种不同的双光子量子干涉仪。我们证明所谓的 N00N 状态配置是唯一一种被认为对线性(单光子)损耗不敏感的配置。值得注意的是,我们的结果表明,N00N 状态可能成为量子光谱学的潜在强大工具,使其成为任意样本中 eTPA 认证的有力候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