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hamed Benyoucef, h Yong-Heng Huo, b,c Sven Höfling, f Qiang Zhang, b,c,d Chao-Yang Lu, b,c,i, * 和 Jian-Wei Pan b,c, * a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网络空间安全学院,合肥,中国 b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现代物理系,合肥,中国 c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科院量子信息与量子物理卓越中心,上海,中国 d 济南量子技术研究所,济南,中国 e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信息功能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中国 f 维尔茨堡大学,技术物理,物理研究所和威廉康拉德伦琴复杂材料系统中心,维尔茨堡,德国 g 奥尔登堡大学,物理研究所,德国奥尔登堡 h 卡塞尔大学纳米结构技术与分析研究所,CINSaT,德国卡塞尔 i 上海纽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物理研究所,中国上海
1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国家微尺度物质科学研究中心、现代物理系,安徽合肥 230026 2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分中心量子信息与量子物理卓越创新中心,上海 201315 3 上海量子科学研究中心,上海 201315 4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北京 100190 5 中国科学院大学物理学院,北京 100190 6 日本理化学研究所理论量子物理实验室,埼玉县和光市 351-0198,日本 7 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广东东莞 523808 8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拓扑量子计算卓越创新中心,北京 100190
锂硼氢化物储氢材料的最新进展 张文宣, 张欣, 黄振国, 李海文, 高明霞, 潘红鸽, 刘永锋* 张文轩, 张晓燕, 张晓燕博士, 高明贤教授, 潘华光教授, 刘永锋教授 浙江大学硅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和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杭州 310027,中国 电子邮件: mselyf@zju.edu.cn 潘华光教授, 刘永锋教授 西安工业大学新能源科技研究院,西安 710021,中国 黄志刚教授 悉尼科技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81 Broadway, Ultimo, NSW, 2007,澳大利亚 李华伟教授 合肥通用机械研究院,合肥 230031,中国 关键词: 氢, 储氢, 硼氢化物, LiBH 4 , 热力学, 动力学 摘要 :
1.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及深圳市龙岗区人民医院,深圳 518172,中国。2. 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切哈诺沃精准再生医学研究所,深圳 518172,中国。3. 安徽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合肥 230032,中国。4.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分子影像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190,中国。5. 内尔博士创新药物研发生物物理实验室,中药质量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6.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基础医学院、生命科学与医学部免疫反应与免疫治疗重点实验室,合肥 7. 国家肾脏疾病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853,中国
1. 安徽省炎症与免疫疾病重点实验室,安徽省创新药物研究院,安徽医科大学药学院,安徽省合肥市梅山路81号,230032。2. 安徽医科大学肝病研究所,合肥 230032。3.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病理生理学教研室、骨髓移植中心,杭州。4. 浙江大学血液学研究所,浙江省干细胞与免疫治疗工程实验室,杭州。5. 深圳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医学重编程技术重点实验室,深圳 518039。6. 深圳前海冰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深圳。7.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安徽省环境毒理与污染控制技术重点实验室,安徽省合肥市。8. 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9. 安徽省肿瘤医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西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与医学部,安徽省合肥市,230031,中国。
1 芝加哥大学詹姆斯弗兰克研究所,美国伊利诺伊州芝加哥 60637 2 芝加哥大学物理系,美国伊利诺伊州芝加哥 60637 3 斯坦福大学物理与应用物理系,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斯坦福 94305 4 西北大学物理与天文系,美国伊利诺伊州埃文斯顿 60208 5 耶鲁大学耶鲁量子研究所,美国康涅狄格州纽黑文 06511 6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国家微尺度物质科学研究中心和物理科学学院,中国合肥 230026 7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上海量子科学研究中心和中科院量子信息与量子物理卓越创新中心,上海 201315 8 普林斯顿大学物理系,美国新泽西州普林斯顿 08544 9 芝加哥大学普利兹克分子工程学院,美国伊利诺伊州芝加哥60637,美国
1. 安徽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合肥 230036,中国 2. 安徽农业大学前沿科学研究院生物育种技术研究中心,合肥 230036,中国 3. 百瑞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济南 250000,中国 4.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国家南方研究院,农业农村部基因编辑技术重点实验室(海南),三亚 572025,中国 5. 南方科技大学,深圳 518055,中国 6. 海南省崖州湾种子实验室,三亚 572024,中国 † 这些作者对这项工作做出了同等贡献。 * 通信:朱建康(zhujk@sustech.edu.cn);朱建华(zhujh@ahau.edu.cn,朱博士全权负责与本文相关的所有材料的分发)
1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合肥 230026,中国 2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量子信息与量子物理卓越中心,合肥 230026,中国 3 华沙大学新技术中心量子光学技术中心,Banacha 2c, 02-097 华沙,波兰 4 SN Bose 国家基础科学中心,JD Block, Sector III,加尔各答 700106,印度 5 印度统计研究所物理与应用数学部,203 BT Road,加尔各答 700108,印度 6 卡尔加里大学数学与统计学系,卡尔加里,阿尔伯塔省 T2N 1N4,加拿大 7 卡尔加里大学量子科学与技术研究所,卡尔加里,阿尔伯塔省T2N 1N4,加拿大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吉林长春 130022,中国 b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安徽合肥 230026,中国 c 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 100049,中国 d 广东省危险化学品应急检测重点实验室,
此次夏令营旨在帮助日本学生在中国内陆城市合肥亲身体验中国文化遗产,丰富他们对中国科技进步和创新的了解。夏令营期间,学员将参加丰富多彩的活动,主要包括三个模块。科学模块将举办有关机器人、3D 打印和宇宙学等各种科学和工程学科进展的研讨会,并组织参观实验室和高科技衍生公司。中国文化模块侧重于通过茶、书法、武术和中国传统乐器等典型的中国文化符号来展示中国文化。当地社交模块将通过前往合肥各个目的地的教育旅行,让学员更深入地了解中国。在夏令营的后期,学员将游览黄山和宏村,沉浸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自然美景和文化遗产之中,体验中国茶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