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苗接种是指通过施用特定抗原来刺激和发展适应性免疫系统。疫苗在诱导免疫方面的效力因经济、社会和生物条件的不同而在不同社会中有所不同。其中一个有影响的生物因素是肠道微生物群。肠道细菌和宿主免疫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始于出生时微生物定植期间,直接控制免疫反应和对病原体定植的保护。肠道微生物群组成失衡,称为菌群失调,可通过适应性免疫系统的活动引发多种免疫疾病,并削弱对疫苗接种的充分反应。益生菌中使用的细菌通常是肠道微生物群的成员,对宿主的健康有益。益生菌通常作为发酵食品的成分食用,影响先天和后天免疫系统,并减少感染。本综述旨在讨论肠道微生物群在调节疫苗接种免疫反应中的作用,以及益生菌如何帮助诱导对病原体的免疫反应。最后,讨论了基于益生菌的口服疫苗及其功效。
罕见的是,接种 Zostavax 疫苗后,患者可能会发生由疫苗株 (Oka) 引起的播散性水痘-带状疱疹病毒 (VZV) 感染。有报道称,在澳大利亚,包括服用低剂量免疫抑制药物的患者在内,都出现了与疫苗相关的致命性播散性 VZV 感染。免疫抑制程度越高,风险就越大。Zostavax 禁用于当前或近期因原发性或后天性疾病或接受过医学治疗而出现严重免疫功能低下状况的人。在接种任何剂量的 Zostavax 之前,都需要进行仔细的预筛查和基于风险的评估。如果合适,该评估应包括医学专家会诊,并可能包括筛查针对 VZV 的既有抗体。在这种情况下,应推迟接种疫苗,直到获得此类建议和/或结果为止。任何患者在接种疫苗 2 至 4 周后出现播散性水疱(类似水痘)皮疹,或感觉不适或发烧,应立即就医,并确保其治疗专业人员了解其最近接种了带状疱疹疫苗。
背景:失语症是一种后天选择性语言障碍。计算机化失语症治疗在语言治疗中很有用,它提供了在家独立练习的机会,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强度并改善结果。本研究旨在为讲阿拉伯语的埃及失语症患者开发一种基于计算机的语言康复计划,确保其文化、语言和社会适应性,并确定其有效性。方法:我们对 20 名年龄在 40 至 65 岁之间的失语症患者进行了一项前瞻性干预研究,他们使用一种新设计的阿拉伯语软件程序“Takalam”接受了 3 个月的康复治疗。该计划在应用于患者组之前,先在 10 名正常成年人身上进行了试点研究。使用综合失语症测试 (CAT) 和曼苏拉阿拉伯语筛查失语症测试 (MASAT) 测试来衡量改进情况,以评估新软件程序的有效性。结果和结论:在 CAT 的所有项目和 MASAT 的大多数项目中,评估前后存在统计学上显著的差异,表明语言能力有所提高。阿拉伯语软件程序 (Takalam) 是一种有效的语言康复工具,在文化和语言上适合讲阿拉伯语的失语症患者。
细胞和基因疗法 (CGT) 有望为多种疾病(包括罕见遗传病、后天性疾病和癌症)带来显著的患者益处。与其他生物制剂和小分子药物相比,这些变革性疗法的开发、制造和审查要复杂得多,为患者提供可能挽救生命的疗法带来了独特且往往独特的挑战。2023 年 11 月 1 日,再生医学联盟 (ARM) 和国家生物制药制造创新研究所 (NIIMBL) 共同主办了一场全天工作会议,其中包括 CGT 开发人员、FDA 工作人员和其他主要利益相关者。会议的目标是确定可以在开发计划中利用的潜在构建模块和/或平台技术,以提高 CGT 开发和监管审查的时间和资源效率,最终使这些可能改变生活的疗法能够更快地惠及患者。本白皮书概述了 CGT 行业面临的挑战,讨论了建立可重复使用技术的潜在监管途径,并提供了为会议互动开发的框架。白皮书的大部分内容集中于具体的构建模块提案和监管反馈。
代谢综合征 (MetS) 是一组复杂的代谢异常,可显著增加罹患高血压、2 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和其他相关疾病等慢性疾病的风险。本综述旨在全面概述目前对 MetS 的理解、其病因和潜在发病机制以及治疗策略。MetS 的特征是中心性肥胖、高血压、胰岛素抵抗、高血糖、高甘油三酯血症和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MetS 的患病率非常高,影响全球约 25% 的人口,尤其是在生活方式不活跃和高热量饮食的发达国家。MetS 的发展涉及遗传和后天因素,导致炎症状态,从而增加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在 MetS 中观察到的生化变化建立了 MetS、糖尿病和心血管和神经退行性疾病之间的病理联系。尽管 MetS 具有临床重要性,但关于 MetS 元素之间的确切成分和病理生理关联仍存在争议。然而,治疗措施(包括药物疗法、手术选择和实验方法)的进步为管理和逆转 MetS 提供了有希望的途径。进一步研究 MetS 至关重要,因为它对公共卫生具有重大影响,并且与其他临床疾病和严重健康后果有关,给医疗保健系统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
肿瘤发展为去势抵抗性神经内分泌前列腺癌 (CRPC-NE) 表型的组织学转化为 AR 独立治疗抵抗的机制 (3-5)。转移性活检显示小细胞癌的形态学特征,通常 AR 表达低或缺失,下游 AR 调节标志物(如前列腺特异性抗原 (PSA))下调,以及经典神经内分泌标志物(如嗜铬粒蛋白、突触蛋白)表达 (6, 7)。CRPC-NE 预后不良,部分原因是诊断晚和缺乏有效治疗方法 (5, 8)。与其他低分化神经内分泌癌 (9, 10) 类似,CRPC-NE 通常伴有 RB1 和 TP53 的基因组缺失 (4, 6, 11, 12)。然而,RB1 和 TP53 功能丧失变异并非 CRPC-NE 所特有,在去势抵抗性腺癌的一个子集中也观察到了这种变异 (4)。先前的临床和临床前研究支持了一种转分化过程,即 CRPC-NE 从腔内前列腺腺癌前体克隆进化而来 (11, 13–16)。早期前列腺癌基因组变异得以保留,但其他基因组和表观遗传变异则是后天获得的 (11, 14, 17)。这种谱系可塑性在患者身上如何以及何时表现出来尚不清楚,早期检测 CRPC-NE 是否可以改善预后也尚不清楚。
光线通过瞳孔进入眼睛,并通过包括角膜和晶状体 152 在内的前眼结构聚焦到视网膜上(见图 2.1)。视网膜中的感光细胞记录图像的基本成分,并通过视神经和其他通路传递到皮质进行感知处理。152 虽然概念简单,但过程复杂,涉及多个结构,它们通过复杂的通路进行通信以创建精确协调的动作序列。这些通路将感光细胞与丘脑、脑干、皮质和小脑连接起来。聚焦的关键动作序列包括 1) 通过协调前眼结构和眼球运动将图像精确聚焦到视网膜感光细胞上 2) 确保感光细胞通过瞳孔充分充满光线 3) 通过眼球运动和调节保持在一定距离范围内的聚焦清晰度。然后,视觉输入通过视神经和其他通路传输到后皮质区域,将语言与图像联系起来,并将其储存在记忆中。137,152 这些结构或通路的任何损害都可能导致视力模糊。2.1.2 视力缺陷视力下降的原因有很多,包括先天性或后天性疾病;遗传或后天性眼部结构缺陷;早年或晚年发生的眼部疾病;因其他疾病、神经系统疾病以及眼部和脑部损伤而发生的疾病。32,
一、引言 遗传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是基因。DNA 组成基因。某些基因的功能是指导蛋白质合成。同时,许多基因并不编码蛋白质。人类基因的大小从几百个 DNA 碱基到两百万个以上不等。根据一项名为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国际科学项目,人类被认为拥有 20,000 到 25,000 个基因,该项目旨在发现构成人类基因组的基因并确定其序列。每个基因由每个人遗传两份,一份来自父母。大多数基因在所有个体中都是相同的,尽管一小部分基因(不到 1%)有微小的差异。 1 基因治疗是一种利用基因治疗、预防或治愈疾病或医学病症的技术。通常,基因治疗的工作原理是添加损坏基因的新副本,或用健康版本的基因替换患者细胞中有缺陷或缺失的基因。遗传性疾病(例如血友病和镰状细胞病)和后天性疾病(例如白血病)都已通过基因疗法治疗。2 基因疗法可以直接治疗遗传性疾病和其他疾病。还有其他类似的策略,例如基因编辑。基因编辑和基因治疗有各种各样的形式和方法。归根结底,就是要理解基因如何发挥作用,以及基因变异如何影响我们的健康。世界各地的研究人员正在研究基因治疗和基因编辑的许多方面。3 婴儿可能会出现问题
血友病通常具有家族遗传性。“遗传”一词意味着这种疾病通过基因从父母传给孩子。血友病患者中,决定凝血因子 VIII 或 IX 产生的基因发生了变异。这些基因位于 X 染色体上,女性有两个,男性只有一个。男性如果在变异的 X 染色体上带有负责产生 FVIII 或 FIX 的基因,就会患上这种疾病,而女性则必须在两条染色体上都发生变异才会患上这种疾病,这种情况很复杂,很少发生。要发生这种情况,父亲必须患有血友病,母亲是携带者;在同样罕见的情况下,一些女性只有一条 X 染色体(特纳综合征)[3] 。如果女性仅在一条 X 染色体上带有变异基因,她就是血友病的“携带者” [4] 。携带者有时会出现某些症状,但病情并未完全发展,并可能将有缺陷的基因遗传给他们的孩子。图 1 举例说明了血友病的遗传类型。另一方面,有些病例没有血友病家族史,这是由于影响凝血因子功能的基因变化(突变)造成的。已描述了 1,000 多种没有家族史的突变,多达三分之一的血友病病例可能是继发于凝血因子 VIII 和 IX 的此类突变。1,4 在极少数情况下,血友病可能是后天获得的 [4] 。
引言糖尿病相关并发症种类繁多,且在各国呈逐年增多趋势,主要原因是肥胖症的患病率不断上升。 (1)据估计,全球约有 5.37 亿糖尿病 (DM) 患者,到 2045 年这一数字将增至 7 亿。 (2)在巴西,糖尿病影响着 9.2% 的人口。 (3)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也是劳动年龄人口后天失明的主要原因之一。它是一种视网膜微血管的慢性进行性疾病。 (4)全球患有 DR 的患者数量约为 9300 万,预计到 2030 年将增至 1.91 亿。 (5)其中,10% 将发展为严重的 DR,并有视力受损的风险,因为由于眼保健服务成本高且可及性低,只有不到 60% 的糖尿病患者按照指南推荐的间隔进行定期眼科检查。 (6,7) DR 发病隐匿,大多数患者都有一段较长的无症状期。在此期间,可以通过眼底检查或视网膜照相轻松识别病变。早期诊断和治疗DR,对阻止病情发展可取得良好效果,并显著降低失明率。 (8,9) 然而,在许多发展中国家,由于缺乏资源、教育和训练有素的专业人员,筛查存在缺陷,导致仅在晚期阶段进行诊断,并对视力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害。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