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 年,人们认识到早期预警对于实现减灾目标的重要性。IDNDR 的科学技术委员会宣布该主题为一项计划目标,并将根据该目标在 2000 年判断十年计划的成功。通过借鉴全球科学知识和实践经验,十年计划的咨询委员会鼓励所有国家确保在其国家发展计划中随时可以使用全球、区域、国家和地方预警系统。IDNDR 秘书处自此协调了一个国际多学科框架来推动这一问题。在此过程中,它能够借鉴联合国系统的综合观点和能力、各个国家的需求和关切以及相关的全球专家知识。
1991 年,人们认识到早期预警对于实现减灾目标的重要性。IDNDR 的科学技术委员会宣布该主题为一项计划目标,并将根据该目标在 2000 年判断十年计划的成功。通过借鉴全球科学知识和实践经验,十年计划的咨询委员会鼓励所有国家确保在其国家发展计划中随时可以使用全球、区域、国家和地方预警系统。IDNDR 秘书处自此协调了一个国际多学科框架来推动这一问题。在此过程中,它能够借鉴联合国系统的综合观点和能力、各个国家的需求和关切以及相关的全球专家知识。
会议由小组成员组成;这两种方法旨在促进和最大限度地提高观众的参与度。这两个方面都呈现在本会议记录中,其中包含主讲人的论文和/或扩展摘要以及研讨会指导委员会的总结性评论论文。地质灾害指导委员会在会议结束后立即成立,以综合研讨会期间提出的大量评论和建议。他们的论文根据所有研讨会参与者的综合意见,为该省未来的灾害工作提供了书面指导。为了进行公正的审查,委员会由联邦、省和地方政府、学术界和私营企业的代表组成。
摘要:针对地质环境及灾害特点,本文利用微电子、无线通信、薄膜太阳能供电等技术,结合轻量化工艺设计,提出了一种基于LoRa的地质灾害快速监测系统新方案。该系统基于STM32F103嵌入式微处理器和LoRa的SX1278模块,采用星型自组网设计,构建通信距离远、数据传输稳定可靠的监测系统。系统可实现灾体多项监测参数的实时数据采集,并通过LoRa/GPRS/北斗卫星将监测数据传输到数据中心或专用数据接收终端,为专家分析决策提供数据支持。该系统具有功耗低、传输距离远、自组网、通信稳定可靠等特点,在地质灾害监测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会议由小组成员组成;这两种方法旨在促进和最大限度地提高观众的参与度。这两个方面都呈现在本会议记录中,其中包含主讲人的论文和/或扩展摘要以及研讨会指导委员会的总结性评论论文。地质灾害指导委员会在会议结束后立即成立,以综合研讨会期间提出的大量意见和建议。他们的论文根据所有研讨会参与者的综合意见,为该省未来的灾害工作提供了书面指导。为了进行公正的审查,委员会由联邦、省和地方政府、学术界和私营企业的代表组成。
我谨代表 GRF 达沃斯团队欢迎大家来到达沃斯参加第五届国际灾害与风险会议 IDRC Davos 2014,并衷心感谢大家参加这次全球盛会。IDRC Davos 2014 会议在 2006 年、2008 年、2010 年和 2012 年会议成功举办的基础上,再次涵盖了广泛的主题。会议将不同的参与者和利益相关者聚集在一起,旨在加强伙伴关系。来自大约 100 个不同国家的大量政府官员、专家和从业人员、政府间组织、联合国、非政府组织、私营部门、科学和学术机构、媒体的高级代表以及其他知名人士参加了此次会议,为世界风险减少和灾害管理界提供了一个宝贵的对话论坛和战略平台。今年的重点是“综合风险管理 - 科学、技术和实践的作用”。会议将通过全体会议、平行会议、特别小组、研讨会、展览和社交活动等多种主题和形式,促进科学家、从业者和政策制定者之间的信息和观点交流。
摘要摘要喀斯特地质危害对广东港大湾大湾地区的城市建设和地下太空发展和利用构成了重大挑战,尤其是在广州和深圳。喀斯特探索通常涉及通过钻探和地球物理信息结合识别和评估洞穴。近年来,跨孔计算机断层扫描(CT)地球物理方法由于其易于运行和获得地质信息的能力而广泛用于大湾地区的喀斯特勘探中。但是,该方法在识别洞穴方面的准确性仍需要进行定量评估。本文使用模型因子方法对统计分析了大量有关喀斯特钻孔和探索的数据,跨孔CT喀斯特识别的准确性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准确检测到洞穴屋顶,地板和高度的埋入深度,平均误差小于5%。洞穴屋顶埋入深度的预测准确性仅具有极低的变异性,只有5%,而洞穴高度的预测精度具有中等变化,超过35%。交叉孔CT喀斯特识别方法的精度稳定性令人满意,并且不受CT方法类型,洞穴填充条件,发射和接收点距离,钻孔类型,洞穴屋顶厚度,钻孔距离和验证孔距离等因素的影响。最后,分析证实了预测洞穴高度的模型因素遵循威布尔分布。本文还对当前的跨孔CT方法进行了简单的校正,该方法将模型的平均准确性提高了4%,并使变异性降低了3%,而不会增加计算复杂性。研究结果可以为喀斯特地区的喀斯特洞穴探索和风险评估提供理论支持。
摘要:地质灾害应急响应是一项多因素、时间紧迫、任务密集、社会意义重大的灾害事件管理行为。为提高地质灾害应急响应中天—空—地遥感协同观测的合理化和规范化,本文综合分析了遥感器和应急服务系统的技术资源,利用MySQL(结构化查询语言)建立了技术和服务评估指标数据库。基于该数据库,提出分别采用逼近理想解排序法(TOPSIS)和贝叶斯网络对地质灾害应急响应中遥感技术协同观测效果和服务能力进行评估的方法。通过实验表明,该评估方法可有效掌握地质灾害应急响应中遥感协同技术的运行情况和任务完成情况,为地质灾害应急响应中异构传感器的协同规划工作提供决策依据。
准确评估地下地质条件对于地下能源资源的可持续管理至关重要。随着浅层储量枯竭导致能源勘探向更深的深度延伸,地质变形的复杂性也随之增加。为了应对这些挑战,人们一直在努力将各种地球物理、岩土工程和地质调查与分析和数值模型相结合,但由于地下非均匀性、流变性质变化和复杂的应力状态,理解变形机制仍然十分困难。虽然在测量技术和先进建模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但仍然迫切需要将数据和精确的地质模型结合起来,从而增强与地下挖掘和资源开采相关的变形的量化。这种综合方法对于管理带来巨大社会风险的不确定地质条件至关重要(Khan 等人,2021 年;Khan 等人,2022 年)。尽管地球物理技术已应用于动态地质灾害的监测和预警,但由于信息识别、数据挖掘和处理方面的限制,灾害风险的精确识别和分类仍然具有挑战性。有效预防和控制动态地质灾害需要快速动态监测、多维智能分析和综合预警策略。为此,本研究主题的目标是通过创新的地球物理工作流程、智能方法和数值建模技术展示评估、预测和预防动态地质灾害的最新进展。探索创新理论、方法和技术,以
持续并增加北欧能源转型和低碳解决方案的商业活动最小二乘波动方程多重偏移 (LSWEMM) 用于高分辨率浅层地质灾害成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