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认为布尔什维克革命前的俄国是一个穷国,按照其他大国的标准来看也是如此。如图 1 所示,1913 年,俄国远远落后于以美国为标志的全球前沿。但按照另一个标准,即世界经济发展的标准,俄国只是一个普通经济体,人均实际产出处于全球平均水平。从 1913 年(一战前夕)到 2008 年(最近世界金融危机爆发前夕),一个世纪中,俄国的人均实际产出增长了五倍多,但世界人均实际产出也是如此。因此,2008 年,俄国再次成为一个普通经济体。如果二十世纪俄国的发展速度与全球经济同步,既不快也不慢,那么人们可能会奇怪为什么 1913 年到 2008 年之间的年份值得如此关注。事实上,这些年是不平凡的。布尔什维克革命始于产出暴跌带来的经济灾难。直到 20 世纪 20 年代末,苏联的产量才恢复到战前的水平。在 20 世纪 30 年代,苏联的产量恢复到全球平均水平,并超过了这一水平。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苏联领先世界平均水平的幅度为 10%,而在冷战的大部分时间里,这一幅度为 40% 至 50%。半个世纪以来,俄罗斯的产量一直受到国家主导的工业和工业体系的无情压力。
SSUSH16 调查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如何导致共同的国家认同。 a. 解释对美国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崛起的担忧如何导致红色恐慌和移民限制。 SSUSH23 - 评估里根、老布什、克林顿、小布什和奥巴马政府期间的政治、经济和技术变化。 a. 分析最近几任总统面临的挑战,包括苏联解体、克林顿被弹劾、2001 年 9 月 11 日袭击和反恐战争。 SSWH18 研究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之间塑造世界社会的主要政治和经济因素。 a. 确定俄国革命的原因和结果,从列宁领导下的布尔什维克崛起到斯大林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c. 描述苏联、德国和意大利存在的极权主义和警察国家的性质,以及它们与威权政府的区别。 SSWH19 – 展示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对全球政治、经济和社会影响的理解 c. 分析英国、苏联和美国领导人之间的军事和外交谈判的影响。
摘要:中国是当今世界面临的最大挑战。然而,对黄祸的恐惧并不新鲜。这种恐惧始于对布尔什维克主义崛起的恐惧,随后是二战后苏联的崛起(红色恐慌),欧洲对二战后美国占据主导地位的恐惧,以及随后对日本惊人技术崛起的恐惧。本文表明,这些挑战者在规模、政治制度、意识形态基础、军事实力、地缘政治野心以及文化差异方面存在很大差异。事实证明,这些恐惧被夸大了。尽管如此,它们仍然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提醒人们注意适应整个世界体系正在发生的重大变化以及某些个体行为者的战略/政策。本文还考虑了不同理论对某些案例的解释力。在某些方面,人们认为经济/数量因素(日本、美国、中国)最为重要,而苏联/俄罗斯则认为意识形态/军事因素最为重要,而其他地方则更强调民族中心主义因素(日本、中国)。需要采用多学科方法,因为单一学科无法解释这种结构性变化及其随之而来的反应。关键词:结构性变化、挑战、恐惧、黄祸、红色恐慌、民族中心主义、权力过渡、中国、日本、俄罗斯、美国、欧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