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综合征又称掌跖红斑、掌跖红斑、手掌和足底毒性红斑或 Burgdorf 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化疗药物皮肤反应。手足综合征会影响手掌、足底、手足背侧、咬合、摩擦和受压区域。手掌和足底会出现对称性红斑和水肿,并伴有神经性疼痛。它可能发展为脱屑、糜烂和溃疡,并形成水疱。手掌比足底更易受到影响。最常见的致病药物为阿霉素、脂质体阿霉素、多西他赛、5-氟尿嘧啶(5-FU)、阿糖胞苷、卡培他滨,但也可由紫杉醇、羟基脲、甲氨蝶呤、6-巯基嘌呤、环磷酰胺、顺铂、柔红霉素、依托泊苷、长春瑞滨、伊立替康、表柔比星等药物引起。近年来,随着多激酶抑制剂在肿瘤学中的应用,已报道了具有独特临床特征的掌跖反应。帕唑帕尼是一种多靶点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可引起手足皮肤反应,表现为手足红斑、角化结节、大疱、疼痛和刺痛感。如果在开始使用帕唑帕尼治疗后发现手或脚出现此类变化,则应评估患者是否有副作用。必要时应调整治疗,严重者应考虑停用帕唑帕尼。我们介绍了一例因帕唑帕尼而导致手足皮肤反应的病例。
治疗药物监测对检测帕唑帕尼和华法林之间药物相互作用的重要性:病例报告 Shinya Takasaki 1 、Hisanobu Adachi 2 、Yoshihide Kawasaki 2 、Masafumi Kikuchi 1, 3 、Akihiro Ito 2 和 Nariyasu Mano 1, 3 1.日本宫城县仙台东北大学医院药物科学部。 2. 日本宫城县仙台市东北大学医院泌尿外科。 3. 日本宫城县仙台东北大学药学研究生院。 2019年12月5日收到; 2020 年 5 月 2 日修订; 2020 年 5 月 10 日接受;出版日期:2020 年 5 月 10 日 摘要 - 帕唑帕尼是一种口服多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已用于治疗肾细胞癌 (RCC)。在这里,我们报告了一例 RCC 患者的病例,该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率 (PT-INR) 因帕唑帕尼治疗而升高。此外,我们还报告了帕唑帕尼血药浓度的变化。一名 75 岁的男性因 RCC 接受了左肾切除术。四年后,他的癌症复发,开始接受帕唑帕尼治疗。他还服用华法林治疗心房颤动,他的 PT-INR 恒定在 2 左右。与开始使用帕唑帕尼之前相比,他的 PT-INR 从 2.19 增加到 3.07,因此他的华法林剂量在第 10 天从 3.5 毫克/天减少到 3.0 毫克/天。第28天PT-INR进一步升高至4.34,天冬氨酸转氨酶、丙氨酸转氨酶、碱性磷酸酶均升高。帕唑帕尼的目标浓度为20.5~50.3μg/mL,但第6天血药浓度为92.1μg/mL,第13天血药浓度为93.7μg/mL,因此停用帕唑帕尼和华法林。1周后实验室检查恢复,恢复华法林治疗,但因担心肝功能障碍而停止帕唑帕尼治疗。患者的肝功能障碍和PT-INR升高考虑与帕唑帕尼治疗有关。据报道,帕唑帕尼对临床患者华法林的药代动力学没有影响。本例患者帕唑帕尼血药浓度异常高,可能造成肝功能障碍和药物相互作用,导致PT-INR延长。除了推荐的帕唑帕尼肝毒性监测外,TDM 监测可能有助于识别有药物相互作用风险的患者。对于同时接受帕唑帕尼和华法林的患者,有必要密切监测 PT-INR。 关键词 - TDM、抗癌药物、帕唑帕尼、华法林、PT-INR、肝功能障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简介 帕唑帕尼是一种口服多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用作软组织肉瘤和肾细胞癌 (RCC) (1, 2) 的抗癌药物。帕唑帕尼具有良好的抗肿瘤作用,但也有腹泻、高血压、疲劳和肝功能障碍等各种不良事件。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帕唑帕尼引起的肝功能障碍经常出现,并且可能很严重(1、2),因此定期监测肝功能检查值至关重要。最近,这些口服抗癌药物的治疗药物监测(TDM)正被用于实现个性化医疗,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治疗效果,同时确保治疗安全(3-5)。帕唑帕尼的药代动力学/药效学(PK/PD)已经分析完毕,帕唑帕尼的TDM将开始探索(6-8)。
摘要 帕唑帕尼是一种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用于治疗肾细胞癌。很少有体外研究研究其在癌症存在下对癌细胞或内皮细胞的影响。我们在常氧和缺氧条件下处理了由致密细胞外基质制成的二维和三维肿瘤样细胞中,测试了帕唑帕尼对肾细胞癌细胞 (CAKI-2,786-O) 的影响。最后,我们设计了复杂的肿瘤样细胞,其基质区室包含成纤维细胞和内皮细胞。简单的 CAKI-2 肿瘤样细胞对帕唑帕尼的抵抗力比 786-O 肿瘤样细胞更强。在缺氧条件下,虽然“抵抗力”更强的 CAKI-2 肿瘤样细胞活力没有下降,但 786-O 肿瘤样细胞需要更高的帕唑帕尼浓度来诱导细胞死亡。在复杂的类肿瘤中,帕唑帕尼暴露导致整体细胞活力降低(p < 0.0001),内皮网络破坏并直接杀死肾细胞癌细胞。我们报告了一种用于药物测试的仿生多细胞类肿瘤,适用于主要靶标不局限于癌细胞的药物。
在亚洲,使用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TKI) 的分子靶向疗法已显著提高癌症患者的总体生存率。这些药物主要以固定剂量口服给药,这通常会导致临床药代动力学和/或药效学 (PK/PD) 参数的个体间差异很大。特别是,与非亚洲患者相比,亚洲患者对某些 TKI 的反应更剧烈。这通常会导致剂量减少或完全终止治疗,这促使人们努力优化给药方案以提高药物耐受性。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治疗药物监测已应用于临床环境。这篇综述文章总结了已知会导致 PK/PD 参数变化的药理因素,例如代谢酶和转运蛋白的遗传多态性以及药物相互作用。这篇综述还讨论了在 TKI 治疗期间对亚洲患者进行个体化剂量的可能性,主要关注舒尼替尼或帕唑帕尼。关键词: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个体化给药,治疗药物监测,亚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