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这项工作提出了一种新方法,将微/纳米级多孔铜反蛋白石 (CIO) 融入 Sn 基焊料微凸块中,与低温 CMOS 后端 (BEOL) 工艺兼容。微孔结构可使临界孔径小至 5 μm 甚至小至 200 nm(基于凸块尺寸)。这种多孔辅助键合技术具有巨大潜力,可提高细间距 Cu/Sn 键合界面的热导率和机械可靠性。在这项工作中,我们已成功制造并展示了直径为 100 μm 的 Cu 凸块上孔径为 3 μm 的基于 CIO 的微孔结构,实现了 3 μm - 5 μm 的目标厚度,这通过聚焦离子束显微镜 (FIB) 分析得到证实。Cu-CIO 和 Sn 焊料键合界面的微观结构和元素映射表明,熔融焊料可以渗透这些铜 CIO 微孔结构。这样,微凸块就可以通过毛细力进行自对准,形成坚固的机械相互扩散键。此外,采用简化的有限元法 (FEM) 表明,基于 CIO 的微/纳米多孔铜基质结构有可能将 Cu/Sn 键合层的等效热导率提高 2-3 倍。
研究开发、生产、销售通讯产品、移动通信终端产品、高新技 术产品,并提供相关服务,从事集成电路技术领域内的技术开 发、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技术转让,微电子产品及金属材料 的销售,卫星地面接收设施安装。 【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 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
减:募投项目支出金额 95,689,688.42 减:发展与科技储备资金项目结余募集资金永久补充流动资金 691,600.00 减:超募资金永久补充流动资金 24,000,000.00 加:募集资金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累计收益金额 1,518,345.61 加:累计利息收入扣除手续费金额 567,247.01 截至2023年12月31日募集资金结余余额 42,676,826.42
主席蒋国兴中国,上海, 2022 年1 月18 日于本公告日期,本公司之执行董事为蒋国兴先生、施雷先生、俞军先生及程君侠女士; 非执行董事为章倩苓女士、吴平先生、孙峥先生及刘华艳女士;独立非执行董事为郭立先生、曹钟勇先生、 蔡敏勇先生及王频先生。 *仅供识别
海外监管公告本公告乃上海复旦微电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本公司」)根据香港联合交易所有限公司证券上市规则第13.10B 条的规定刊发。 兹载列本公司于上海证券交易所网站刊发的《第九届监事会第十三次会议决议公告》, 仅供参阅。
董事会会议通告(「本公司」)(「本公司」)谨此公告,谨此公告,2025年3月25日,借以考虑及批准本公司及其附属公司截至2024年12月1231 日止年度之全年业绩公布之刊发及末期股息(如有)
垂直堆叠的三维集成电路 (3D IC) 中的芯片间电通信由芯片间微凸块实现。微凸块的电迁移可靠性对于了解基于 3D IC 的微电子系统的可靠性至关重要。本文报告了通过热压键合在两个芯片之间形成的 Cu-Sn-Cu 微凸块的电迁移可靠性的实验研究。双芯片 3D IC 组装在线键合陶瓷封装中,并在不同温度下的空气和氮气环境中进行电迁移测试。测量了微连接链和开尔文结构的故障寿命和平均故障时间 (MTTF)。结果表明,Cu-Sn 微连接的本征活化能介于 0.87 eV 和 1.02 eV 之间。基于故障分析,提出了可能的故障机制。这项研究的结果有望提高人们对 3D IC 中电迁移可靠性的根本理解,并促进基于 3D IC 的稳健可靠的微电子系统的开发。2014 Elsevier BV 保留所有权利。
• 为提高性能,晶圆工艺技术的快速发展推动了 HKMG 和 FinFET 等可靠性极限。 • 晶圆上新材料的加速引入:铜、超低 k ILD、气隙、氮化氧化物、高 K 栅极电介质和新互连 • 先进的封装和凸块技术:fcBGA、fcCSP、WLCSP、无铅凸块、铜柱、铜线、微凸块、多层 RDL、TSV/Interposer、3D/2.5D、FanOut WLP 封装和 SiP • 新封装材料:增材制造基板、超低损耗电介质、底部填充材料、塑封材料、基板表面处理、无铅和铜凸块等 • 多级应力相互作用使可靠性失效机制变得复杂 • 日益严格的客户要求和应用 • 快速上市需要可靠性设计以减少认证/批量生产时间
余云进 , 谢宇锋 , 杨锦兰 , 等 .基于 “ 热证可灸 ” 理论研究艾灸对胃 热证大鼠肠道微生态的影响 [ J ]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 2020, 26(10): 1470-1474.YU Yunjin, XIE Yufeng, YANG Jinlan, et al.Study on the effects of moxibustion on intestinal microecology of rats with stomach heat syn- drome based on the theory of "moxibustion can be used on heat syn- drome" [ J ] .J Basic Chin Med, 2020, 26(10): 1470-1474.(in Chinese)